群际接触理论与自我决定理论的碰撞——心理学文献分享(16/100)

文献来源

Bottcher, J., & Friehs, M. T. (2022). 'When Theories Meet': Approaching Intergroup Contact from a 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35(1). https://doi.org/10.5334/irsp.681

1 群际接触理论(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1.1群际接触的定义

明确界定的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

1.2 群际接触研究内容

方面:类型/模式(直接或间接)、价值(积极或消极)、接触的亲密程度或参与接触的自愿程度。

预测因素:群体间威胁感和焦虑感、自我扩张动机和观点。

结果:群体间态度、对跨群体友谊的接受程度以及人格特质的变化。

多层次框架: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


2 动机与群际接触的相互作用

2.1 有关二者相互作用的文献

(1) Migacheva 和 Tropp(2012)借鉴目标定向框架来解释群际接触的舒适度和兴趣;

(2) Tropp(2021)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对依恋和接触进行了推理;

(3) Bagçi 及其同事(2020)使用 SDT 的组成部分,整合了他们对接触意愿作为外群体态度预测因素的探索;

(4) Legault和Amiot(2014)将 SDT 与群体间过程相结合,概述了作为 SDT 重要组成部分的自主性如何为群体间关系带来一系列积极成果;

2.2 为何选择自我决定理论

(1) 概念上的大量重叠;

(2) 悠久的干预传统


3 自我决定理论(SDT)的细化

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内在动机是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内在动机是对个人内外世界的兴趣和参与;无需外部激励来推动行为;内在动机促进幸福和快乐。

有机整合理论(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外在动机是人类行为的外部驱动力;外在动机有四种形式,从控制程度最高的外在动机(外部调控)到自主性最强的外在动机(整合调控)不等;动机越自主,体验到的幸福和快乐就越多。

目标内容理论(Goal Content Theory):目标和愿望也可以是内在的或外在的。外在生活目标:获得奖励、尊重和认可;内在人生目标:内在成就,如实现个人潜能。

基本心理需求理论(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Theory):个人体验到自主、能力和关系的心理需求;跨文化的满足感会带来内在动力和幸福感。

关系动机理论(Relationship Motivation Theory):满足自主需求和关系需求是高质量、可持续的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因果取向理论(Causality Orientations Theory):描述了个人在社会情境中的不同动机;取向是对不同情境特征的长期关注;自主取向面向兴趣和成长机会;受控制取向追求报酬和有权势的人;非个人取向追求充分表现和避免失败。


4 理论整合

4.1 基本心理需求

基本假设:满足(任何或全部)三种需要的群际接触可能比不满足这三种需要的接触更有吸引力,并可能内在地促使个体主动接触或从未来的接触机会中获益。

群际接触理论中的需求

(1) 自主需求(Autonomy)受一个人最初的内在动机/意愿(参与接触或回避)与社会规范(赞同接触或不赞同接触)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影响因素包括接触意愿、社会规范或权力支持。

(2) 能力需求(Competence)是指对接触的信心或接触自我效能感可以预测接触,并导致对外群体更积极的态度和参与未来接触的意愿,而威胁和不确定性则会导致接触回避。比如,接触信心、威胁或不确定、跨文化能力、胜任感。

(3) 关系需求(Relatedness)是指内群体的行为、态度和支持,或与外群体有关的某些迹象,如平等地位和共同目标,都会影响接触行为。接触亲密性。内群体的行为、平等地位、共同目标、群际同理心、亲密程度、跨文化友谊和接受感。

4.2 关系动机

这些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可以直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4.3 动机的质量

4.3.1 一种内在动机和四种外在动机

基于动机的自主程度。

认知评价理论内在动机:人的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也是最自主、最持久的动机类型。

组织整合理论→来自相关他人的激励或压力的外在动机。包括:(1)外部调节:完全由外部压力、奖励或胁迫激发的行为(自主性最低);(2)内驱调节:由完美主义等内化压力驱动的行为;(3)认同型调节:不喜欢或不感兴趣某种行为,但认同这种行为是因为它有某种价值。(4)整合调节:不喜欢或不感兴趣某种行为,但将其视为个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4.3.2 动机质量与群际接触关系

自主动机越低的接触,人们越不喜欢这种接触,在接触中体验到的幸福感也越低。

证据:关于自我扩展和接触意愿的研究。

4.4 目标内容

目标内容理论:

目标可以是内在的(内在成就),也可以是外在的(获得奖励、尊重和认可),这与动机的方式类似。更注重外在愿望的人往往不太关心人际关系、社区和成长,而内在目标则相反。

4.5 因果取向

高自主取向可能是自我扩张动机的结果和/或导致自我扩张动机的结果,并有可能产生更有效的接触体验。证据:自主取向可以预测在关系环境中更多的积极影响和较少的消极影响;经验开放性(个性)是接触方式的预测因素。

高控制取向可能会使个体避免任何不能产生有形外部回报或缺乏权威支持的接触情境。证据:右翼威权主义和社会主导取向(高控制取向)都与社会等级有关,也与群际接触有关;

高度的非个人化取向可能会促使个体在相关社会规范凸显时寻求接触,或在有被内群体成员拒绝的威胁时避免接触;认知能力较低会导致接触方式减少,部分原因可能是害怕失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