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让我想想自己的童年,我都觉得是一场无法救赎的噩梦。如果你问我一个非常专业的词汇,我会告诉你两个字“讨好”。我用尽心力的讨好身边的大人,长辈,老师,希望能换取他们的喜爱,或者一点点的认可。为了这些廉价的喜爱和认可,我把自己打包压缩成一个压缩饼干,没有自我,没有特色,干瘪的只剩最基本的需求,长成了自己也不喜欢,别人也不重视的模样。现在想想,这是一段多么可怕的经历,直到后来,学习了心理学才明白,我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样。
我印象中很深刻,小时候最渴望听到大人说,看,这孩子多懂事。是的,小孩儿本能地希望获得周围的人的认可,特别是那些没有资格任性,没有资格散漫的孩子。大人只要一个眼神的肯定,我们就愿意付出所有。
记得小时候过生日,因为我的懂事,从不要求,所以我那更懂事的父母,从来没有给我过过一个生日,我没有收到过一句生日快乐,更别提一个蛋糕。因为我不哭不闹,所以,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都是我一个人在街边上自娱自乐,我的父母或是长辈总是在麻将桌上酣畅淋漓亦或是在酒桌上觥筹交错。因为我总是很自觉的选择更便宜的衣服鞋子,所以我穿的永远都不是一个小公主的模样,更像是一个女仆。因为我从小明白没有人爱我,所以,我只能默默努力,认真学习,读书的时候从来不让父母操心,高中时期,每天都是自己一个人完成作业到十二点。因为知道没有人心疼自己,所以只好把希望寄托在那遥远的未来,一个人默默走过这么多年的无助和孤独。
这些曾经不被人爱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呢?
我想有一部分如我一样的,感受到了生命力的强大和坚韧,虽然没有任何人关注,却也慢慢成熟,变成了更好的自己,即使内心千疮百孔,但是至少,她们或者说我们,变成了一个不可被人轻易忽视的“成年人”。可是,她们或者说我们身上,却有着一种难以亲近的“高冷”范儿。可是,实际上,是这样吗?
武志红老师说,心理健康有两个非常容易识别的特点。第一点是自信,第二点是热情。自信就是自我的心理能量能够滋养自我,热情就是自我的心理能量能够滋养他人。
可是,对于那些没有这样心理能量的孩子,长大后,在很多人眼里,他们就是“高冷”,实际上,不过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做到和别人友好相处而又不刻意讨好而已。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小A,在职场上十分的出色,做事情非常认真,当然效率也很高。但是,她从来不会主动和人交往,所有人都觉得她很“高冷”。可是,我知道她内心的纠结与孤独。有一天,我们一路回家,我就半开玩笑,半认真的问她,为什么你总是女神范儿呢?不爱和大家打招呼。她其实很无奈的告诉我,不是不想和大家交往,只是害怕,害怕自己又变回童年那个为了别人一点点廉价的认可就放弃自我,不断讨好的孩子,害怕自己发出了信号,却收不到回应,那是如死亡一般可怕的恐惧,实在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所以就不敢去接触。
听到这话,我深深的沉默了几秒,然后告诉她,我理解你,因为我和你一样。
不用她说,我已经大概知道她在什么样的童年中长大,又在什么样的绝望中开出自己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