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文学史上的奇人,最富个性的作家,活得真实率性。热爱写作时,一飞冲天,活累了,一枪了断。
今天,我们来晒一下老海的人生和他的写作秘籍。如此伟大,怎么自杀了?
1960年那个寒冷的冬天,海明威已经有强烈的不祥预感。出于对创作力枯竭的担忧,他公开地说“他们可以开枪打死我”和“我希望飞机掉到海里”但没有人相信。他年轻时激情的过度燃烧似乎已经透支了生命中的能量,晚年时老海变得虚弱并且神经质,但人们只愿意相信《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才是真实的海明威。
今天谈起海明威,他比当年更像一个偶像。人们愿意崇拜硬汉子,而不愿接受偶像崩溃的事实,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偶像都是大神,他必须和那个大海中的老人一样,拖着大鱼的尸骨,双眼含泪的回家。但是,他也是凡人,他也有累了的时候。
1954年,那个月亮被薄雾笼罩的夜晚。地球人都在为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欢呼雀跃时,老海及其冷静地站在桌前,依旧是金鸡独立的站姿并且伴随着饥饿,眼睛深处蕴含着激情和痛楚,写下了他的获奖感言:“严肃文学是一项孤独的活动。作家在公众的关注中成长,如果他放弃了孤独,作品就会流于平庸。一个好的作家必须每天面对永恒,或者永恒地缺场。”
他不在乎名利吗?不是!他只是更在乎“真实的句子”。他安慰自己道:“别着急。以前你能写,现在也同样能写下去。目前能做的,就是写出一个真实的句子,把你所知道的最真实的句子写下来。”但眼下他发现,真实的句子越来越难以寻找,最后他终于只能面对白纸,这比死亡更令他恐惧。
写出真实的句子,是他一生的紧箍咒。促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也使他一生受尽了折磨。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写作和体验人生。惊险刺激的捕鱼狩猎以及在欧洲的战地飞行曾让他多次受伤,弹伤、烧伤、骨折和大出血折磨着他的身体。肝炎、贫血、糖尿病、高血压、抑郁症和老年痴呆,所有疾病都找上了他。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频繁的电疗使海明威异常虚弱,他几乎无法正常写作了——这等于宣判了他的死刑。
此时的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周期性地在极端沮丧和兴奋之间游走。他的内心升起一种尖锐的恐惧。1961的国庆日前夕,海明威那天起得很早。头一天,他还宝贝甜心地和家人道晚安。年轻时候听到的那句话一直在耳边回响:我们都欠上帝一死,今年死的明年就不必等死了。他把手枪放进嘴里,扣动了扳机,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海明威的自杀,好比人们习惯于选择最好的鱼段,切头去尾一样自然。他从不追求生命的长度,只追求生命的质量。就像他写作,从不可惜多余的部分,永远知道什么最为重要,活在最好的当下,若无力改变,请容许我有尊严的离开。
海明威的一生正像他在那篇最著名的散文中写的:在人生中,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头脑的作用不如心情,天资不如由判断力所节制着的自制,耐心和规律。他让我们相信,内心生活得更严肃的人,也会在外表上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他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下面我们看一看他是怎么写作的?老人与海,一个普通的打鱼人故事被写成长篇小说,且久久盘踞在读者心中,让全世界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感动。海明威最大的成就是给世人带来了一种新的文体:冷静、节制、不拖泥带水。他的小说像一座冰山,90%的内容隐藏在文字的表象下面。他和词语较劲了一辈子。这就是说,他用的每个词都反复斟酌过。
为了更了解世界,扩大视野和作品的内容,海明威一生中到过许多地方,但他不安分的灵魂令这些地方没有一处能够让他久留。从芝加哥到意大利,从巴黎到非洲,从佛罗里达到古巴,抗战时还到过香港。丰富的足迹使他的作品呈现出独具一格的品质:既具有所有人眼里的异国景色,在文字上又极尽简朴。
《太阳照样升起》出版后,他在文学界成为公鸡中的战斗机。《纽约时报》说这本书“简洁有力的叙事形式令所有英语作家都自愧不如”。在他的小说里,年轻人的街边斗殴、宿醉酗酒是一种常态。这些被人们谩骂为“道德败坏、脏话连篇”的文字,却顷刻间成为“迷惘一代”的表示。写出真实的句子,海明威成名了。
这个男人,从来不吝谈论他的冰山理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1/8,而有7/8是在水面之下,写作只需表现“水面上”的部分,而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因此,老海的小说总是主题极为突出,毫无枝蔓;叙事客观,不加任何解释和议论;修辞质朴,不用富丽堂皇的比喻和形容词;用的多是简短的潜台词和丰满的人物对话。
他反对作者在行文时做任何评说,主张把一切评判交给读者,冰山原则,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引起全球作家的震动。他通过无动于衷达到了让读者激动,通过不动声色让读者更加着迷,通过不解释让读者自己去思考的效果。
老海把表述权让给人物。老人与海中,老人一直在自言自语,叙述者几乎退出不见。语言少到让我们只听见夜晚大海的波涛声以及大鱼跳出水面的浪花声。为了使句子简短,他发明了奇怪的“站着写”。
写作时用一只脚支撑,我们俗称金鸡独立的站姿。他说这样可使作品简洁。起初,他只是站着,但是很快就发现仅仅站着依旧耗时过久,他便果断开始一只脚站着写。并且让肚子保持饥饿状态,饥饿令他头脑异常清晰,他在咕隆隆的叫声中,忘记一切,挥笔如神。即使冬天,也只穿一件薄衬衣,让自己微微发抖,保持着又冷又饿饥寒交迫的状态。
第二天,他开始写作时,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从那以后,文学界流传一句话,写作最难的技巧,是一个作家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删节。简洁,追求用最淳朴的句子说出最生动的故事。
下次我们再看看他的生活,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他竟然结了四次婚?
海明威说:任何人的人生,如果如实讲述,都如同小说一般。”可有些人的人生是言情小说,有些人的人生是文艺小说,而有些人的人生是恐怖小说。大作家海明威的人生比任何人都要复杂,既是军事小说又是励志小说,更是一部关于女人的恐怖小说。
他有过四次婚姻,三个孩子,情人无数,还和好莱坞女星玛琳·黛德丽保持了长达30年的“柏拉图”恋情。海明威一生结了四次婚,每次都爱得热烈纯真,用他自己的话说:能感受到大地的震动。每次恋爱,都给作家带来创作的激情和无比的灵感。
1920年,21岁的海明威在聚会上见到了哈德莉·理查逊,他上前搭讪:“我也许醉得两眼昏花,但你确实气质不凡。”哈德莉比他大8岁,刚刚经历丧母之痛,很快沦陷在他的热情中。不久,他们结婚了。
婚后,哈德莉得到了一大笔遗产,但为了海明威的发展,两人去了巴黎。到了巴黎,海明威专职写作,全靠哈德莉的遗产和妻子教钢琴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两人住在嘈杂的锯木厂楼上,两居室的套间,没有热水,没有室内盥洗设施,没有保暖设施,只有一只消毒的便桶,地板上铺一块弹簧褥垫做成的床,天冷时只能拿圆领长袖运动衫当内衣穿来御寒。
除了居住环境糟糕,他们还经常忍饥挨饿,就连走路去塞纳河畔,都要专门选择去走“没有卖水果、蔬菜、葡萄酒的店铺”的道路。
哈德莉不在乎衣服是否破旧,公寓是否简陋,甚至为了丈夫放弃了自己喜欢的音乐。她陪着丈夫遍访名流,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就连他倔强,无赖的性格也都全盘接受。
后来,海明威有了名气,他们的分歧也越来越多。第一个分歧是,哈德莉为了让更多人看到丈夫的作品,不慎弄丢了海明威的手稿。海明威虽然表面原谅了她,心中却产生了不满。第二个分歧是哈德莉怀孕了,海明威不想要孩子,而且医生告诉哈德莉,她的身体不适合生孩子,但哈德莉坚持要生下孩子。
儿子邦比出生后,哈德莉忙着照顾孩子,海明威开始嫌弃妻子身材臃肿。防火防盗防闺蜜。在老海写作最忙碌的间隙,居然爱上了妻子的女友鲍莉娜。在哈德莉和海明威的婚姻中,鲍丽娜是个入侵者。她是时尚杂志的编辑,出身高贵,年轻漂亮。
她一开始以朋友的身份跟海明威夫妇来往,称呼他们为“我的宝贝儿们”,跟他们前往西班牙度假,在哈德莉的眼皮子底下,跟海明威彻夜长谈,聊文学聊世界,甚至在大白天夫妻俩午睡时,溜进了海明威的被窝。
三人住在一栋房子里,一同吃饭,一同玩耍,表面岁月静好,实际各有煎熬:在旅馆里,关于我们的一切都是三份:三份早餐盘、三件毛巾质料的睡袍、三件泳衣吊在晒衣绳上。旅馆迎着风的碎砾小径上,三辆单车停在单车架上……”
哈德莉是个保守内向的家庭主妇,鲍丽娜却是衣着时尚的社交名媛。三个人在一个屋檐下安然相处了一段时间。但是,离婚已经是在所难免的了。
哪想到海明威一旦爱,爱情就宛如洪水猛兽,势不可挡。谁能想到,当年《太阳照样升起》的扉页献词里有着怎样的矛盾与无奈。妻子哈德莉同意和海明威离婚后,海明威出于愧疚和感激,将此书题献给了已经决定离婚的妻儿,并将此书的收入留给了他们母子。
他的胸膛里流的是热血。他向往大男子主义、超自然的力量。这颗不安的灵魂,征服一切让他感到自己的强大。第二次婚姻开始后,鲍莉娜经过两次剖腹产,对怀孕产生了恐惧。这位优雅富有的女士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害怕再次怀孕。于是,她开始拒绝与丈夫同床共枕。那个时候,她忽略了男人也是动物这一事实。
妻子的这一行为很快就遭到了报复。历史仿佛恶作剧似的对第二任妻子进行了一模一样的重演。二婚后第十年,海明威爱上了一个女记者玛莎,三个人又在一个屋檐下住了很久。这一次,鲍莉娜是妻子。事情同样以离婚收尾。
遇到玛莎后,海明威前往西班牙报道内战,但拒绝妻子鲍莉娜陪同前往。很快,玛莎前往已被围困了4个月的马德里与海明威相见。他们在那里开始秘密同居,直到一枚炸弹落在旅馆屋顶上,住客们仓皇撤离时,他们的私情才被曝光。
虽然前两任妻子都已足够聪明,但28岁的玛莎却是个有雄心的人。玛莎的基因注定她的生活目标绝不是取悦男性,而这是她与前两任最本质的区别。没过多久,玛莎成为美国鼎鼎大名的左翼周刊《科里尔》的通讯记者。她和海明威一同坐在装甲车中往返于前线与后方。第二年,海明威在与鲍莉娜正式离婚的3个月后,和玛莎结婚了。
每天早晨6点半,他便开始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在他埋头创作的同时,还要读莎士比亚的剧作,此外还精心研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法国现代派画家的作品。莎士比亚的文风使他简练而深刻,法国画家的画使他的故事画面感突出,莫扎特又使他的文字有音乐的气息。他说,他向画家学到的东西跟向文学家学到的东西一样多。
做海明威的妻子和做他的情人完全不一样。玛莎热衷于奔走在世界热点地区采访报道的生活——她倾心于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乱世,她希望自己能书写这些事件。而海明威已经习惯于与顺从的女人一起生活,他适应的是如水般的女人。或许在骨子深处,他认为妻子不该比自己写得更好。当玛莎于1944年春天在意大利前线采访时,勃然大怒的海明威给她发了一封电报,质问道:“你是战地记者,还是我床上的妻子?”
二战中,海明威不喜欢玛莎的女强人姿态,索性跑到欧洲前线和妻子一争高下。海明威被授予战地记者勋章,玛莎却在现场目击了诺曼底登陆,战事报道精彩纷呈。他看到事实和报道后告诉自己:这个女人太强悍了,我该走了。有人说不是玛莎太强悍,而是海明威的自尊受了伤。
知道《科里尔》周刊只需要一名前线记者,也深知他们认可海明威的名气,包括《科里尔》在内的任何一家美国杂志都会张开双臂欢迎他加入。因此,1944年4月,在玛莎已经为这家杂志供稿7年后,海明威端走了这个职位。就是说,他撬了自己老婆的饭碗。
在海明威到达伦敦几周后,玛莎终于也到了。她在医院找到了海明威,发现他因脑震荡入院,病房中有一个侍从,床下堆放着香槟和威士忌酒瓶。望着那些酒瓶,玛莎突然意识到,他俩是极不合适的一对。玛莎走出了病房,也永远走出了海明威的生活。
直到今天,她仍以“出色的战地报道记者玛莎·盖尔霍恩”被人们称道。“战争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她曾如是说。
海明威在爱情中活得自然率真不虚伪。不喜欢了就离开,第一任老婆比他大八岁,遇到二任时,鲍莉娜是时髦的年轻女郎。然后,他的年龄越大时,找的老婆越小,最后的妻子玛丽遇到他时只有十九岁。
玛莎之后出现了玛丽。玛丽可不是玛莎的妹妹,她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只是名字听上去近似而已。1946年,海明威遇到最后的妻子玛丽。第三次见面时,他向玛丽求婚了。海明威说:“玛丽,我不认识你,但是我想和你结婚。” 然后,他们一同周游了欧洲,又前往非洲,在两天之内经历了两次飞机失事。没过多久,海明威在一场森林大火中被烧伤。几个月后,他在欧洲做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医生告诉他:肝肾破裂、肩膀脱臼、头颅损伤。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下当年发生的事情。1936年,美国弗罗里达一家酒吧里,一位俄罗斯将军邀请一位美女跳舞,美女没有丝毫犹豫就拒绝了。
将军没有就此罢休,继续纠缠。同在这家酒吧的一个美国男人看不下去了,冲上去要和那位将军玩俄罗斯罗盘。俄罗斯罗盘,就是左轮手枪里只留一粒子弹,两人轮换对准自己的太阳穴开枪,每次只能射一次,看谁倒霉,这等于是在玩命。有人英雄救美,但美女并不领情。她冲上去说:“法西斯在践踏西班牙,你们却在这里比大男子主义。”这话太生猛了,两个男人呆住了,随即握手言和。
一个美女为什么能说出如此惊世骇俗的话?因为她是战地记者玛莎,一个有见识有胆识且不怕事的女子。而冲上去英雄救美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海明威。
在西班牙的一天,城市遭到轰炸。炸弹在酒吧附近爆炸,很多无辜的人被殃及,轰炸机飞远,玛莎听到了孩子的哭声,不顾一切地跑了出去,将那孩子从那位已经死去的满身是血的母亲怀里抱了出来。海明威看了被这个勇敢的女人深深吸引了,正是这次相遇,他们经历了爱恨与分离,这份感情困扰了海明威的后半生。
海明威和玛莎刚结婚时,按理说婚后应该度蜜月的,但玛莎受科里尔杂志的派遣,要到中国战地采访。他说服了海明威,一起去中国。
1941年的中国,正遭受着日本的侵略,局势紧张,战火纷飞。但海明威夫妇的到来,受到了国民政府的热情招待,蒋介石希望美国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宋美龄还送给玛莎一枚翡翠胸针。离开蒋介石夫妇后,海明威夫妇到战地寻访周恩来。周恩来正指挥着战事,玛莎被工作中的周恩来吸引了,毫不掩饰对周恩来的欣赏。
周恩来抽空和海明威夫妇交谈,精明的周恩来看到了玛莎佩戴的胸针,玛莎立刻坦率地告诉了周恩来,是蒋夫人送的。周恩来压低声音告诉她,这胸针是一些盲人孩子做的,就在蒋介石自家的工厂制作的。没有指责的话,但玛莎听后还是连忙把胸针取了下来。和周恩来分手后,玛莎情不自禁对海明威说,周恩来实在太迷人了,他如果要我跟他,我会义无反顾。海明威醋意大发,和玛莎吵了一架,不过两个人很快就和好了。
海明威自从中国回来后也不写书了,要么逗猫,要不整天和他的朋友们在游艇上喝酒,玩战争游戏,时不时传来的枪声和嬉笑声让正在写作的盖尔霍恩很是生气。此时海明威压根就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位妻子和一般女人不一样,以前那些女人当他英雄一样的存在,随便他怎样都是硬汉的作风。但玛莎不是,他们始终是平等的。
而且玛莎不喜欢无所事事不求上进的男人,她感觉到了海明威的乏味,她不想呆在家里看到他不求上进只是喝酒的摸样,于是打电话又想去战地当周刊记者。玛莎在打电话的时候,海明威的两只猫在旁边叫唤,准确地说,是叫春。玛莎烦透了,挂了电话后,她就把那个两只猫都给阉了。海明威知道后大发雷霆。
此时的海明威依然流连在酒吧,他认识了了玛丽,玛丽非常崇拜海明威,这让海明威很是得意,他非常享受女人爱慕的眼光,两人在大雨里边唱歌边开车,结果出了车祸。
有人将海明威受伤的消息告诉了玛莎,玛莎听后,一路小跑到了病房,结果看到的却是打着绷带的玛丽,正坐在病床上和周围的人谈笑风生。而海明威,正目不转睛地看着玛丽。
玛莎刚才的担心,变得非常讽刺,她恨铁不成钢地对海明威说,你还是这副死德性。说完就转身离开。走了几步,又扭回头转来,对一脸懊恼的海明威说,我是来和你谈离婚的。说完转身就走了。海明威哪里受得了这个,也顾不上受不受伤了,直追玛莎到门口。但他慢了一步,玛莎闭门不见他。海明威站在玛莎的门口大喊,你这个贱女人,是我成就了你。话一出口,他就后悔了,毕竟他们认识之前,玛莎就很优秀,并没有依靠他的名气。
在海明威漫长的体力衰退和酗酒生活中,玛丽一直照顾他,不管他是摔碎她的打字机,还是与另一个19岁的女孩传出绯闻,玛丽始终对他不离不弃。
海明威是个有名的爱猫人士,不论在美国还是古巴的家中,都养着一群猫。在宠物地位极高的今天来看并不稀奇,只是海明威有个不好的习惯,据他的妻子和情人描述,他的猫几乎从不洗澡,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还老往沙发、餐桌上窜。关键是,不管老婆还是情人都说不得,一说海明威就会发火,爱猫爱到这种程度的人恐怕不多。
海明威还长年酗酒。这也造成了他患上肝病、记忆力减退。他年轻时候帅气逼人,年老后样貌变化巨大,几乎看不出年轻时候的影子,酒精害人不浅。岁月这把杀猪刀本来就锋利无比,再加上酒精的作用,换谁也经不起折腾,不出几年保准变得面目全非。如果你听过前面的讲座,你一定记得玛格丽特杜拉斯也是被酒精折磨得面目全非了。
四任妻子,其中三位都是一心一意为了他而存在。然后都遭遇了他的喜新和厌旧。最后一位则面对他的酗酒和疯狂。只有第三任妻子玛莎,不为他而活,她是一个为自己的人生而活的女人,她至今名存史册,是欧洲最伟大的战地记者,她自豪地说,我的一切和海明威没有任何关系。她是四个女人中唯一主动退出的智慧女人。
后来,海明威的第二任妻子鲍莉娜去世了,她所生的儿子格雷戈里做了变性手术,进了监狱,写信指责海明威害死了他的母亲。
海明威老了以后反思自己,但他想得最多的却是第一任哈德莉,因为他在那个时候还是一个不出名的小作家,海明威把第一任妻子作为女主角写下了《流动的盛宴》:在这本书里,他写到:“我爱她,我并不爱任何别的女人。我多希望在只爱她一个人的时候就死去。”他打电话告诉哈德莉说自己写了一本早年在巴黎生活的回忆录,问她是否还记得当年的往事。哈德利说:“我全都记得。” “书里都是你的痕迹,写书那段日子,重新活过一次,对我意义非凡,那是我们之间发生过的事情。” 这时,哈德莉已和她的二任丈夫保罗走过了35年的婚姻,听到海明威这么说,女人哭了。
下面我们聊一下海明威自杀的原因:有人说是亲历战争留下了心理阴影。
我们知道,海明威其实是个内心极孤独的人。战争丰富了他的人生,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他的心理问题。当年他在战场上目睹过成堆的尸体,给他的心注入了阴霾,使他早早就有了人生无常的感叹。但他对战争这种人类解决矛盾最极端的方式又非常着迷,虽然充满血腥与残酷,他似乎从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那就是融入战争中,观察、描述,以文字的力量声讨战争。
另外一种说法是忧郁症。1960年他就做过多次电疗,缓解抑郁症,但是没什么效果。抑郁症哪来的,已经一目了然。这应当是海明威自杀的第二个原因。
最后说一说海明威的家族“魔咒”。早年海明威的父亲就是开枪自杀的,他的弟弟和妹妹后来也都死于自杀,连海明威的长孙女也是如此。关于这个“魔咒”,人们说法不一,如果一个人本来就有心理问题,再酗酒或者吸毒,情况肯定会恶化。
1961年7月2日,以硬汉形象著称的海明威,在家中用猎枪结束了自己62岁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