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我肯定比优秀更重要
今天上课,上了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朋友的课。小女孩,四岁,很有语言天分,已经完全可以和外教交流。
很有美商,对颜色、搭配、款式如数家珍。
长得特别好看,如果去当服装model,一定是个带货王。但是很不自信,因为另外一个小朋友的存在。
她在成都最贵的双语幼儿园上学,老师夸过,她的英语是全班最好的。
后来一个小男生到来,她开始变得不自信。
我说,你很棒,因为你能用我们上课的东西很快。
她说,不,Joey(那个男生)更腻害,他所有英语都知道,吃饭还快。我怎么加油,都赶不上他。
我说,你能够把自己的做好就可以了,管他什么事呢?
她说,反正我就是不行。
课后和老师讨论这个问题,她说,为什么所有的小孩都被要求做第一名。难道最后一名的小朋友就不配快乐吗?
对啊,是谁要求他们一定要优秀,一定要当第一名的啊?可是作为小孩,第一名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可能会比想要的奥特曼,或者好看的公主更快乐。
但是,又是谁告诉他们,你得到了第一名,我很快乐?
02
听话只是大人想省去麻烦的借口
昨天拼车,另一位拼友是一位妈妈。
小孩子在车上吃东西,但是可能是车上的环境让他觉得很不舒服,开始哭闹。这位妈妈就说,不要哭了,你这样会吵到别人的,你看你吃的都掉车上了,待会儿叔叔会骂你的!
孩子没有理会,她接着说,你要听话啊,怎么能这么不乖呢?
孩子依旧在哼唧哭闹,这位妈妈也一直在重复说,你要听话啊······
过了一会,孩子奶奶给妈妈视屏,完了妈妈对孩子说,这是奶奶,来给奶奶说说话。
奶奶开口的第一句:乖乖,今天听话了没有啊?听话了奶奶待会儿给你带奶酪棒哦!
之前上课遇到过一个很聪明的三岁小朋友,记忆力非常好,表达能力也不错,特别喜欢数字,中英文切换无压力(想想我三岁的时候,还不知道在哪儿玩泥巴呢)。唯一的小问题是坐不住,但是每次都在进步,从最开始的5分钟到半个小时,但是家长依然觉得不够,似乎小朋友是可以一直静坐不动的。
让我觉得比较难过的是,每次下课,他就会问我:今天我乖了没?
后来我才知道,小朋友从幼儿园回家,或者上完兴趣班回家,爸爸妈妈都会因为他听话给一个冰激凌或者是一块蛋糕,不听话则没有。
听话,真的那么重要吗?或者什么才叫做“听话”呢?
03
被比较是逃不掉的宿命
我小时候也是被成绩鄙视,被家人比较的小孩(也有可能是因为周围人确实比较优秀,显得我过于废物)。整个读书阶段,高一到高三是最不快乐的时候,尤其是高一。每次父母打电话,都会询问,你这次考试怎么样,怎么又是这种名次,以后你还想不想上大学了····
诸如此类,枚不胜数。
其实刚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还是多希望有人问问,新学校怎么样,和同学关系怎么样,在那边过得开心吗?
这些问题,都是一些外地的朋友在问。以至于高一到高三,我是特别想离开那个教室。甚至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大概是某一个午后,突然醒悟,离开这种状态,除了学习,完全没有其他办法了。
以至于我的前二十年,都觉得成绩才是第一生产力,其他的都不是正道。直到上大学,才发现成绩很重要,个人综合更重要。但是大学以前却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
很多年之后,跟朋友聊以前的事,都会在想,为什么父母总会觉得需要子女听从父母的话,就叫听话呢?
可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子女是会比父母活得更久,而父母的建议,很有可能不能帮他们迎接未来时间里的问题。
尤其是在有的要求,子女是真的办不到的时候,家长又会说,你看谁谁谁怎么又能办到呢?然后就被无意识地推进了一个没有名次,只有单项前后比较的比赛中。其实在人们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天赋和兴趣是真的比努力重要太多了,只是家长没有意识到。
小孩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无论贫穷富贵对生活都是无怨言的,反而大人会通过无畏的比较把对生活的希望都抹杀掉。大概大部分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小孩就是天选之子,怎么可能是普通的小孩呢?
即使是家长眼中的完美孩子,他们也在家长看不到的地方种着家长不喜欢的花。如果这些花偶尔见见太阳,终有一天会成为ta一生的坚持;如果不幸没能接受足够的光照,烂掉的种子大部分都会成为难以下咽的餐食。
“优秀”和“听话”不会是大人们开心的起点,就算普通或者调皮一点,大人们也应该高兴,因为他们都在努力成为自己,而不是谁谁的期望滋生出的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