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是传播学博士,虽然世俗把女博士归类为男人、女人之外的物种,而她却和大多数优秀的职场白骨精一样,在985院校担任老师,30岁之前实现了儿女双全、家庭幸福。正因为她对生活、对工作的驾轻就熟,也是我们闺蜜圈的心灵按摩师,一遇到什么问题和她聊聊就豁然开朗。我总以为她的专业是研究媒体、社交软件、电视节目等等传媒现象背后的枯燥理论,直到我遇到埃姆·格里芬的《初识传播学》这本书,才了解到传播学远不仅仅是传媒现象的分析总结,更重要的是涵盖了人类交流的各种现象。正如我闺蜜所说的,工作、生活中80%的问题都产生于沟通与交流,如果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他人以及世界,就更懂得“有话好好说”,于是能更好的平衡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
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去阅读《初识传播学》这本畅销全美的经典教材,也是充满趣味的,这并非是一本单调阐述晦涩的传播学理论的课本,埃姆·格里芬借助很多日常生活交流来阐述传播学理论的现象,而且还通过很多耳熟能详的电影来生动演绎这些理论。传播学研究的是信息、意义、语言、思维等对人际沟通的影响,通过《初始传播学》了解人际传播理论也对现实生活极有启发:
和我那位女博士闺蜜一样,在职场中优秀的员工往往具备两大特点:对事专业、对人亲和。现代的商业社会已然形成高度的分工合作,对事专业体现在我们要对领导传达的指示、同事的建议、下属的反馈等冗杂的信息进行反馈和处理,从而在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性中做出选择和排序。对人亲和则体现在情商上,能听出领导和同事的言外之意;面对不同的人还要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因而能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而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人喜欢用缘分二字,实际上这个过程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能否相互争取好感。所谓缘分并不是很玄妙的东西,就其本质是因为相处的契合了传播学的交流规则:在两个人接触的初期,相似的背景、共同的意见都会成为两人交往的加分项,而意见不合则会成为交往的减分项目,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而人们在相处过程中,谈论彼此有关的事物,会增加交流的舒适度。从最初生硬的见面点头和试探性的微笑,双方了解增加后会产生一些表达温暖的信号,如长时间的眼神接触、身体距离的靠近以及愉悦的声调等等。了解传播学的理论,会让我们成为更受欢迎的人。
在目录和书中都使用过这样一幅插图,任何一次表达都在我们大脑中进行着这样的传导机制。
同样的事情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差别巨大,《初始传播学》让我想起小时候读过的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沟通的方式比内容更加重要:从一位独眼、瘸腿的国王征画师画肖像,有的画师反映国王真实却丑陋面容而掉脑袋,有的画师画上双眼双腿,反而让国王觉得在嘲讽自己也掉了脑袋。终于,有一位聪明的画师作了一幅肖像令龙颜大悦——国王踏在石头上端起猎枪单眼瞄准,一副国王打猎雄姿的肖像,这位聪明的画师因而获得重赏。在职场中加薪、升职的机会常常需要我们主动争取,前面这个例子并不是教你耍诈,只是理解传播学的一些理论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沟通的“潜规则”,更加圆融自如的求生存。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