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爸爸在吉林学习,五一假期我和娃决定去东北探亲。
北京的火车站多,朝阳站第一次去,提前两小时出发也是有惊无险刚好赶上检票。
五小时后我们到达长春。在人群和车流中看到爸爸,很亲切。我们住在某某艺术酒店,厅堂里展示着各类字画,走廊的地毯是红梅图案,看起来让酒店少了点奢华,多了些艺术氛围。
第一天参观长春。
上午我们去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参观由长影老厂区开辟的博物馆。这里是国家4A级景区,保留了很多当年的手稿、文书和道具,用厚重新颖的展陈形式展示了长影的光辉历程和艺术成就。
展区第一部分介绍长影的变迁史。它的前身是伪满政府建立的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建立初期拥有当时一流的设备和技术,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日本电影人,主要拍摄纪录片。1955年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以拍摄农村题材和战争题材为主。六十年代长影曾成立电影学院,培养了一批演员和电影工作者。长影还有自己的洗印厂和电影乐团,显示了国有企业大而全的时代特色。
第二部分展厅是画报长廊,这里将长影作品的宣传画报和剧照由黑白到彩色,按时间顺序进行介绍。《白毛女》、《刘三姐》、《英雄儿女》、《杜十娘》......熟悉的画面勾起我童年的记忆:英雄们都浓眉大眼,英气十足,战死沙场的遗言多半是要交党费;曾经的影院没有宽大的座位,门票基本是单位工会发的福利;八十年代的小女生扎着蝴蝶结,穿着背带裙,胳膊上要是带着一道两道三道杠可自豪了;年青的小伙子流行大皮鞋、喇叭裤,走路虎虎生风。
模拟互动区展示了甲午风云海战的场景,可以站在甲板上控制方向盘发射炮弹,面对大屏幕体验撞沉吉野号的壮烈,大小男生们在此跃跃欲试。
第三部分是艺术图片展示厅。工农兵联合雕像正对大门,肩并肩的三人,雄赳赳气昂昂,迈步向前方~四周展示了美术气氛图手绘稿,一幅幅看似简单的水彩画为电影勾勒出场景布局,我一边看一边感慨,我们看到的每部作品,都是集体劳动和才华的展现。
摄影棚展区是一条长廊,展示了当年的拍摄场景、道具和老设备。分为城市题材、农村题材、军事题材和历史题材四部分。
浏览一圈出来,站在院里,沐浴着阳光,上世纪的一切历历在目却又不那么现实,恍若一梦。现在的这里,一切都与电影有关,但一切都不再是电影本身。如果你对电影有着别样的情愫,是值得去长影旧址博物馆走一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