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曼小曼认识自己的第114篇文章。
每周一、三、五,分享一篇认识自己的实践文章
Know Yourself.认识你自己。
——刻在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
我回看了一下近一个月公众号的文章,从3月23日开始,每周稳定输出三篇,从开设公众号以来,更新从来没有如此稳定过,可以说,认识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月中下旬,也是我开始记录情绪日记的时候,从公众号输出来看,情绪日记对稳定状态、提升行动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有一件长期、缓慢、稳定坚持的东西,就像在心里装了一座泰山,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内在的稳定力量。
我的文章吸引来的读者,我在内心对你们有一个画像,跟我的状态类似:成长过程中有过创伤体验,很在意他人的看法,比较抑郁,缺乏内在的中心,常常体验受伤、失落、迷茫的感觉,但是内在又很向往阳光、积极的生活。
我尝试过很多了解自己、疗愈自己的方法,其中,写作是最终真正沉淀下来,成为稳住我内在的一个定海神针。我的写作体验,或许对你有所启发。01 了解自己我从开始大量记录情绪日记观察自己开始,才发现,我对自己的了解少得可怜。
这个发现,就像一个炸弹,我自诩觉察力挺强的了,我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情绪、我看那么多书、我写那么多文章、我的咨询师都说我的觉察高于许多人...
直到开始细致地记录自己的言行和内心,我才发现:了解自己这方面,我惊人的无知。
分享几个重大发现:一个是我非常在意别人的关注和回应,其程度之深,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
我会因为对方没有及时回复,就产生“他一定很厌烦我”这样严重的想法;也会因为工作上领导的一点不满,就产生“老娘不想干了”这样全盘否定的想法。
第二个,是我内在有一个极端严厉刻薄、喜欢把事情无限放大的批评者,抓住每一个机会证明:“你不好,你永远也好不了。”
第三,是我内在有严重的习得性无助,我表面上会尝试很多东西,但是内在有一个深层信念:“没有用的,你永远也无法改变,这是一个诅咒。”
这些深藏在潜意识里的念头,死死地踩住刹车,耗光了我所有的努力。
只有文字,像是放大镜、手术刀,把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吸血虫,揪出来。
这样的记录,可以参考我写的《摊尸三步曲》,很详细地记录了我的抑郁状态和变化。这篇文章的背后,是大量的记录和观察,把自己当做昆虫、当作植物一样在观察每天的变化。
我个人体验,光是详细地记录自己的行为、内心状态, 就能有很多重大发现,比做咨询、看书、跟人聊天,都快很多,也省钱。
我的情绪日记,文字量很大,因为我本来就有写作习惯,而且迫切地想要了解自己,所以我特别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做。
对于没有写作习惯、刚开始想要了解自己的朋友,建议从具体发生的一件事情开始记录。你会发现,你并不了解自己脑袋里的想法,对于自己,你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02 心流状态有句话叫做:当你专注,你就能遇见上帝。
当我只是想要写自己当下的体验,而不在意这篇文章有什么用处的时候,我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只有写作这件事、没有写作这个人,“我”不存在,没有烦恼、没有时间、没有意义、没有情绪、没有过去和未来、不想吃饭、不想聊天、不想博取关注、无欲无念。
对于总是被情绪拽着跑的我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停下来的状态。
我这里讲的写作,是疗愈自己、了解自己的方式,跟写小说、写评论是不同的,它并没有纪律性。
大家可能听过许多优秀作家的故事,比如,海明威要求自己每天必须写3000字,村上春树每天写作+跑步,罗琳在领救济金的情况下也坚持写《哈利波特》,一举成名天下知。
但是,我讲的疗愈写作,和作家的创作,是完全不同的目的。
作家要对读者、对出版商负责,所以需要纪律、需要压力;而对于我,写作是疗愈自己的,我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如果反而给我造成压力,我这不是吃饱了撑着吗?
严格的创作纪律,能产出优质的作品,但是作家本人可能会非常痛苦。比如罗琳,曾因为故事有bug,绞尽脑汁修复而得了抑郁症。
这个抑郁的感觉还被她写进了小说里,就是“摄魂怪”,当它出现,小哈利就会想到最痛苦的回忆:爸爸妈妈被伏地魔杀死的那一天。必须努力练习调动愉悦的回忆,才能摆脱摄魂怪的控制。
再比如,好多作家会抑郁自杀,写作对他们来说,是艺术,不是疗愈,甚至可能是抑郁的原因。
我这里讲的疗愈写作,不是艺术创作,它只是一个工具,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疗愈自己。这是一个轻松而自由的过程,一个可以带来心流体验的过程。03 成长改变用写作来记录自己的成长变化,这个理念,是我受到冷爱的影响。
去年,我在冷爱的三一日打卡社群里,每周大家都要输出一个反思笔记。有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没什么进步,就退了群。
近期,我又重新加入了这个群。冷大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他说他常常会把今年的反思和一年前的反思拿出来做个对比。每周反思,不觉得有什么变化;但是累积一年,变化是非常大的。
对于像我这样,内在批评很多、很难看到进步的人,写作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鲜明地记录自己的改变。
比如,我有一天情绪低落的时候,就写了自己的变化:
以前情绪不好,就会一直抑郁,被动等待情绪过去;现在,我能看到抑郁背后的念头,即使抑郁,也是“有觉知的抑郁。”
以前别人不回应我,我会觉得自己很没有价值;现在,我只是关注事情本身,而且我也有高浓度情感交流的朋友,也就不会对弱关系有不合理的期待。
以前抑郁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做;现在,还能坚持做家务、写作、早睡早起,适量运动。
我能看到这些改变的“证据”,内在批评者的声音也小了一些,我的内耗也少了一些,自信也就多了一些。04 深度思考方赏老师,启发了我把写作当做深度思考的方式。
他是从个人品牌的角度来看写作这件事的,他说,普通人要一下子找到鲜明的个人品牌定位,是很不容易的,不如不要那么功利,就把互联网当做一个记录自己成长、思考的平台,这样自己很轻松,写的东西也很有温度。
就拿微博来说,如果每天能记录两三条自己的成长感悟、认真评论大V,这本身就是在提升深度思考的能力。
我自己在尝试了很多反思以后,也逐渐养成了深度思考的习惯。
现在我认为,如果一个观点,我没有经过书写,那么我并不理解这个观点;如果一本书,我没有经过实践的对比并且记录下来,那么我相当于没有看过这本书。
内在缺乏稳定中心的人,常常被别人的一句话就搅动得坐立难安,内耗太多。
现在,我常常会提醒自己:我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专家,我看清楚自己,一切就有了答案。
资源推荐:
微博:
李雪:她写的东西都是故事、案例、自己的体验、朋友的经历,不绕概念,读起来很轻松,内容主要是育儿、如何爱自己。
苏雪舞:她写的主要是一家几口人的日常对话,像是中国家庭的一个放大镜,控制、反控制、边界、愧疚、投射、防御,这些心理学上的概念,被她写成了一段又一段有趣的对话,读来仿佛有:“哦,原来我自己在家里感受到的不舒服又说不出的感觉,是这样子的!”
夭夭锦煦:在她的微博上看到自由书写的方法,我就自己开始尝试,觉得很好;她也有收费社群。
方赏:很典型的深度思考类型的文字,相比前面几位感性居多的博主,他的内容理性比较多。我在自我批评很严重的时候,看他的文字会有压力;但是加入社群以后,感觉有所不同,尤其是自我觉察的板块。
我觉得,对于内耗很多的人,要从了解自己的情绪开始,清除掉一些重大卡点,然后再逐渐加上目标感、行动力。
总体而言,方老师的微博和社群,在我从自我修复到展开行动的过渡期,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书籍:
《手写我心》(水淼)、《手写人生》(亚当杰克逊):这两本在当当上都有电子版,不一定都要买下来,可以试读一下,找一点感觉,自己开始写,这是最重要的。
《故事的疗愈力量》(周志建):台湾心理咨询师写的,国内没有出版,可以搜到电子书下载;周老师也有工作坊,价格不菲。我建议,先从自己尝试开始,写作是最简单的疗愈方式,不要着急花钱上课。
《晨间日记的奇迹》:这一本国内没有出版的,但是网上有很多介绍,我最近在尝试,效果不错。晚上写日记,带着疲乏、情绪,容易写得沉重;换做早上写,会不知不觉变得轻松、有希望。尝试一段时间,再来跟大家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