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跑完步,5点30开始看《曾国藩》第二章。内心欣喜和感动。曾国藩年轻的时候很多缺点,比如自傲,易怒,虚伪,浮夸。他还没有去翰林院之前是一个井底之蛙。多年来只读过为了科举考试的书籍,写八股文,但是其它书都很少读过。来到翰林院才意识到自己的学识浅薄,行为粗鄙。
他开始读朱程的书籍,读王阳明的心学,开始励志改变自己。三十岁那年他立下了要做“圣贤”的宏志。这条路并不容易,他几乎每天都在与自己的缺点和内心作斗争。
他有时候写日记会偷懒,写流水账,甚至有的时候每天只写一句,当他惊觉自己的懒散又骂自己几句。也许戒烟是它内心曾经最大的成就感吧!做圣贤可太难了,要时刻监督自己,与自己的私欲作斗争,内心时刻有两个小人在厮杀,谁赢就听谁的。
最后他向高人请教才有了真正巨大的转变。看到这里,我觉得特别强烈。因为他用的方法和我的一样,那就是写日记。之前曾国藩虽然也写日记,但是他的日记没有每日深刻的反思。他要在日记里写出所有的细节,这样才能真正的看到自己的问题。
他写的日记和现在的朋友圈很像,因为他把日记给朋友看,让朋友客观的评价自己。这样通过外力和自己同时审查的力量,他的人生彻底改变了。
他在日记里分析自己当天的言行举止,重点防范自己意识到的缺点。
他做成功的第一件事就是戒烟。因为烟是有形之物,只要远离它就行了。但是内心藏着的东西可隐蔽了,很难根除。
性格弱点在本性之中,需要一生去化解。
他一生最推崇的就是“有恒”。这就是每天进步一天天的含义啊!他喜欢笨方法,笨努力,笨坚持。
从他找到写日记觉察自己的方法开始,他几十年来每天都写日记,每天都在自我成长和修炼,每天都在反省自己的缺点。这让我想起了美国的富兰克林,他用一生去培养13个习惯,每天都在带着本子,本子上面正对应着13个美德,如果发现当天没有遵循就打叉。
曾国藩用三十年来改变自己的缺点和毛病,真正体现了“有恒”。这是给普通人的启示。平凡如我们,即使没有伟大的天赋,没有完美的品性,依然都通过后天的努力让自己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