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读后感
语言,出现时间约30万年前,是指生物同类之间用于沟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统一编码标准的声音(图像)指令,指令会以视觉、声音或者触觉方式传递,简而言之,就是带着声调、表情、词汇甚至无形的眼神而形成的思想交流方式。
“说话”早先是个技术活儿,最早之前是唐、宋时代民间艺人讲说故事的专称,相当于近世的说书。说话伎艺繁盛于两宋时代,到了元、明两代,以讲史为最盛,注重诗、词、赋赞的运用,须凭口才,有的时候还要歌唱。而说话这个技术活儿,其根本还是用于表达思想、发表见解、闲谈、说理、评论,有时还要发挥褒奖贬低的作用。总之,在任何场合里,它其实真的算的上是一种“艺术形式”。
自小以来,我们一直被教育要学会“听话”,这是输入的指令,而我们需要输出的却是“说话”,这其实是一种反馈信号。从生理功能上讲,我们最容易实现的就是“张嘴就来”这件事,因此,说话不用教。
对于说话,中国自古就有很多民间俗语:“敏于思而讷于言”、“说话要注意分寸”、“少说话多办事”、“你会不会说话?”、“有你这么说话的吗?”、“这个人说话很有意思”、还有“话里有话”、“此话当真”、“废话连篇”、“话不投机”、“长话短说”等一目了然的成语比比皆是......针对说话这件事,引发的喜极而泣和大打出手的事件每天都在发生。而随着社会从农耕时代发展到经济飞速增长的今天,说话在由静态到动态的过程中,输入和输出的思想主体已经发生了变化,夹杂上出身、机遇、智力、意志、品格等综合实力之后,学习、工作、经济效益发展都要求我们掌握更加智慧、更加明确和具有沟通协调作用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裹挟在时代极其复杂的要求下,说话从闲聊到实现效益增长再到表达人文情趣,从“会不会说”到“说的好不好”,这事儿就没那么简单了。
因此,《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这本书,把“说话”这种“艺术形式”,分解为用于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五个维度的谈话场景,对不同场合下该讲什么“过脑子”的话,都拆开来一一做了研究,他们想证实的是:语言的力量不是使用了多大的丹田之气,而是尽量要用最为精炼、最为恰当、最符合上下文语境的那句话,把话说好。
事实上,说话也在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这五个维度的内容里此消彼长、渗透转变,在每一场闲聊和谈话中共同发生作用。在表达感受时,有时对方会紧缩内心而引起防卫性的话语反射,在描述场景时,也许语境不对听众们反而不知所云。因此,讲话要分主客场。沟通的时候,话语权不分彼此,平等流动;说服的时候,想达到的目的是改变对方的观点和立场,因此权力是在对方手中,语言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谈判中,唯一能胜出的状况是“合作产生共赢”的思想,语言的作用是使双方的利益实现最大化,可以说,这是最艰难的人性对决也是最应该付出诚恳、建立信任、避免零和博弈的领域;而演讲中大量使用激励、控制性、结论性的具有鲜明、突出的语言、词汇引导听众走向一个个预设的方向,背熟一篇稿子也许就能站在台前,但演讲中“讲而演之、演而动人”,全凭一张嘴,无任何辅助手段而要传递切肤的感觉和调动全场情绪的目的性,决定了演讲的最高境界是在短短一段时间里,没有一句废话,逻辑严密,理性又有煽情;辩论则是用最高级的语言能力区别于“好斗嘴”这样的本能,它可以说是基于高等教育所倡导的批判性思维方法,把“能言善辩”、“出口成章”这几乎是说话领域里五维话术最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展示。
温和的沟通,可能蕴含着辩论的机锋和谈判的策略;娓娓的说服,可能需要演讲的华彩和沟通的诀窍。对于不会说话的人,纯粹用声情并茂的表演、针锋相对的麦芒、轻言软语的腔调、剑拔弩张的威严,有时往往造成的是“一言不合就翻脸”的尴尬;而懂得好好说话的人,一定能清晰的界定五种话术的场景,综合运用适合的说话策略,让有逻辑的思想用语言呈现出环环相扣、有理有据有节的结局。
说话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讲话是让别人喜欢自己的话,让别人信任自己的人。好的语言,既能让对方从中获得力量,又能产生信任。”什么是真正会说话的人呢?赞美对手、弥合分歧、求同存异,让别人和你 在一起的时候,感到身心愉悦。
学完《好好说话》这本书,我嗟叹不已。我真的看见了日常生活里絮絮叨叨的音频和词汇其实有着种种特殊的层级,一旦发生乱码,必然会弄成现实的迷局。掩卷而思,我脑海中跃出的是身边一位博览群书的师长的谆谆教诲:好好读书,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