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和朋友讨论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中一些观点。
这是一本心理学书籍,晦涩难懂,朋友认为非常专业,很是震撼,已经在读第二遍,并且准备五年时间内把这本及该作者另外一本心理著作各读十遍。
朋友读这本书是有初衷的,他一个朋友属于本书中的疏离型人格,我朋友想帮助她。用朋友的话说就是,他走进过那姑娘的心门,但那姑娘又瞬间关闭,典型的疏离型,沉浸在自己世界中,但又活的很痛苦,所以才想帮助她走出来。
我问,是你觉得她生活的痛苦还是的确痛苦?
朋友说,的确痛苦,我能感受到,并且举例。我这个朋友很博学稳重也很靠谱务实,他这么说,我就信了。
后来我又问,你想过另外一种可能吗,走出来见识了外面的美好,又的确不能完全融入退了回去,更加痛苦。
他说,想过。他想试试,书中的症状描述非常符合他那个朋友,他认为原理和方法论都很有指导性。
我说,再准确也是书面知识。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多伴有童年的烙印,即便你是旁观者,但旁观者和亲历者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如果她自己不想改变,别人的帮助很难有效果。
他说,对,但还是想试试。
后来我告诉他,有些人的确能做出很大的改观,但付出了常人想象不到的努力或者后期发生了足以影响他一生的重大事件导致主动调整。另外,还需要她本人愿意做出改变才成。
第一,她本人要意识到存在的问题;第二她能一步步向内探索问题的根源;第三,她愿意付出努力;第四,很重要的一点能够坚持下来。
我说,我之所以跟你这么讲,是基于我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上大学之后,读了很多心理书,后来决定放弃。读的越多,越容易陷入小情绪不能自拔,并且早已深深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自己,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接纳自己,越是外在的平和包容乐观,就越是内在的焦虑计较悲观。
所以,回到主题,为什么温柔别人之前,要先照亮自己。因为只有你自己是个小太阳,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光和热,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别人也才能从你这感受到真正的能量。骨子里的能量和外强中干展现出来的一定是不一样的,只有当别人切切实实受到鼓舞的时候,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更好的调整自己。
发布于 10:07・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