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是一个中国女生旅居美国生了三个孩子后,给妈妈办美国的旅行签证,让妈妈在那里24小时给她带娃,侍候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当母女俩因为生活琐事发生争执,妈妈生气打了她三个耳光。她怒了,于是报警,把妈妈送进了监狱。
报道说:无独有偶,同样也有另一名中国男生让自己的父亲去国外给自己家干活,最后却以非法务工的理由把自己的父亲投进了监狱。报道最后说这样的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想说:报道中的两名主角都是中国父母的教育观和忘我奉献精神带来的副产品。
首先说说中国父母的教育观:记得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就要求我们好好学习,他们甚至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们的观点是:只要学习好,家务或生活琐事都可以不用做。因为你的学习好了,将来有好工作,就能赚更多的钱,再用钱来雇人给你做家务。因此学习好不必要会做家务。
那么我家的家务谁做呢?要知道我们一共兄弟姐妹四人啊,那时候可没有电饭锅,没有洗衣机等电器,所有的家务都必须手工完成啊!
在我们小时候,家里的家务主要是妈妈做,我们再大一点当然就是我们做,当然是学习不好那个孩子做。学习成绩好的只是偶尔做一做。在妈妈看来,学习好就让他们一心一意去学习。而学习不好的,反正也学不好,不如就做家务吧。
所以在我家,我哥哥和小妹妹是几乎不用做家务的。大部分的家务劳动都落在了我和姐姐头上。这就导致小妹妹自己都有小家了,还不怎么会做饭。她学习做饭也都是这些年慢慢学的。
这样的思想观点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一心只用在学习上的孩子他对家庭的参与度特别低,也比较自私,还有优越感。在他看来:我学习好,我顺理成章地享受大家为我的服务。你们学习不好,你们就只能服务于我;家里的事别让我参加,以免影响我的学习。
这样的教育观点还导致了学习好的孩子以为:别人为他服务都是理所应当。这也就是前面报道中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的根源。
中国父母还有一个最优秀的品德,那就是忘我地为孩子付出。只要孩子需要,父母就全身心投入,随叫随到,招之即来,呼之即去。
我身边有这样一位朋友:她女儿在幼儿时期就喜欢看书,只要一哭,递一本书到她手上,她就停止了哭泣。女儿一路学霸最后去了德国念博士后,定居在德国。她还有一个小儿子,和女儿相反,儿子是学渣。老师多次把我朋友叫去批评,说她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她叫苦不迭,最后反驳老师道:“我也是曾教育出了一名优秀博士啊!”
在她看来,女儿是她的骄傲,是来还债的,而儿子是来讨债的。但是当她去德国帮女儿带孩子两年后,她的观念完全改变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去德国了。她说的是:“我在她家就是一个佣人。”
还有一个是我妹妹的高中同学,她也是学习尖子生,国家985大学的博士生。最后嫁给了一名美籍华人去了美国。多年来她家的牙刷,牙膏等生活用品都是她妈妈从国内寄过去的。用她的话说,中国的这些产品都比美国便宜。她完全没有想到妈妈跨洋给她寄的这些产品的邮寄费是多少,妈妈在购买,邮寄的时候是不是很辛苦,却只是心安理得地享受妈妈对她的付出。
而在妈妈看来:只要女儿需要,妈妈就应当无私奉献,女儿都已经成家立业了,她还在用自己的退休金无休止地贴补孩子的家庭。这样的付出完成到了忘我的境界,妈妈从来不考虑自己,也从来没有自我。
这就是很多传统家长的教育思想导致的结果。在这些孩子看起来,父母为他们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们学习优秀光耀了门楣,那么父母也应该对他们给予回报。从小到大,他们跟父母要求什么从来没有被拒绝过。因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认为不正常,就会恼羞成怒,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对父母会采取什么行动都是有可能的了。
在我看来,不论孩子多大,不管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该让孩子参与家里的日常家务劳动。父母要根据孩子年龄把家里的情况让孩子了解,让他们常常参与家庭的决策中,同时如果家里有困难的情况,也要适当让孩子知道,增加孩子对家庭的关心力。
另外,父母也不要总把自己装扮成超人,适当的示弱,让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照顾照顾自己,这样一来不但增加孩子的主人翁精神而且让孩子也感受到付出带来的幸福感,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