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段时期,发生了一系列让人感动的故事,遇到了一些让我敬佩的教育同仁。
甘肃一位朋友,岳老师,来北京学习之间隙,给我打电话说要来拜访我。我们之间早已相识,只不过是在微信里经常交流,未曾谋过一面,我也早想与岳老师相见了。
他是一名普通的老师,但是他却引领着几百名跨县区的老师,经常在一起读书学习。他看到当地并不令人如意的教育,很是心痛,总是想尽一些办法为教育做些微薄之事。去年,岳老师就约我在QQ群里,为他的这个民间学习型组织作过讲座。
但是,他也有一些困难,主要是一些教师坚持不下来,慢慢就隐退了。再有就是不少人并不理解他这一行为。
广东汕尾海丰一名周老师,也是通过民间的方式,成立了“新教育研习社”,率领着几百人一起读书学习。我们通过几次电话,我也在微信里给他们研习社作过语音讲座。他们有一个很有创意的读书活动,叫“读书引领者”,就是一名老师负责先行读一本书,通过微信语音朗读,其他成员通过聆听学习。我把我出版过的两本论著寄送给他们,他们都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了阅读学习。
这是周老师发给我的一段话:有了市县两级的支持,我们的目标是:对内,把“行走海陆丰”做成区域内教育资源整合、促进教师发展、改善教育生态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平台;对外,把“行走海陆丰”做成凸显海陆丰价值、吸聚全国优秀教育资源、重塑区域教育形象的一张汕尾名片!
周老师的这个民间学习型组织,他们的教育行动,感动了当地的领导,目前,已经赢得了相关领导的大力鼓励与支持。
在辽宁鞍山铁西区,也正发生着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该区教育局张书记,用民间组织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呵护教师的教育情怀。他们把全区喜欢读书的老师们,组建了一个“读书联合体”,并聘请我做这些老师的读书教练。
还有好多零零散散的教师,分别与我保持着联系,他们邀请我监督他们,给他们布置读书写作与研究的作业,目的是希望由他人的关注、指导,使自己不至于因为懈怠而不能坚持下来自己的初心。
有时与一些老师交流,不少老师说他们干了多年教育工作后,不知道再怎么发展自己了,也就是自己的专业成长遇到了瓶颈期,也可以说是职业的倦怠期。不少校长总是说老师们工作积极性不高,学习意识差。我则认为不是这样的,是这些校长们不懂得不同发展时期的老师们的精神需求,缺乏引领他们向更专业、更高水平发展的素养与情怀,学校管理与环境没有为这些教师营建自由自主成长的空间与引力。
今天,一位甘肃的老师说,她不敢在学校里看书学习,怕同事笑话她。也有一些学校,每天在老师耳根前重复地述说,要成绩,要分数,要名次,以至于老师们都不敢谈读书学习,误认为教师读书学习是不务正业。多么可怕的教育生态啊。
听重庆一位老师的课,感觉这位老师个人素养很高,也很有教育情怀与工作热情,但是听他说,我感觉好几年没有提升了,不知道如何再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的课堂教学总是在稀里糊涂中匆忙度过。这是学校里面没有这方面的行家来引领他、指导他。现在,不少学校只知道行政推动教学工作,不会专业驱动和研究驱动,管理者缺乏专业素养。
也许你会说,现在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是组织了很多各式各样的培训吗?是的,据一线教师反映,这些培训大多属于宏观的、理论的、理念方面的培训,老师们缺的是如何有效实际操作的方案。说句实话,现在的一些培训不接地气,甚至安排的培训活动过多过滥,培训有些过度了,影响了教师安静的读书思考时间。过于繁忙的被动培训学习对老师并没有多少好处和作用。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老师会有如此多的烦恼,为什么在教育培训充实的今天,会诞生如此多的民间学习型自组织,这种现象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校长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