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幼子女
除了老幺,所有的孩子都有弟弟或妹妹,他们都面临着失去自己地位的威胁。
而最小的孩子永远不会被取代。
在他们身后,没有跟随者,面前却有许多领跑者。
很可能他们是家中最受宠的那个孩子,每一个受宠孩子的问题,他们都可能会有。
但他们有太多的竞争对手,结果反倒常常可能令他们发展得特别好,比其他孩子进步都快,远远跑在最前面。
纵观人类历史,幼子女的地位从未改变。在《圣经》里,最小的孩子,总是最终的胜利者。
最小的孩子常常成为整个家庭的支柱,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
事实上,幼子女大多处于非常有利的环境中:父母和哥哥姐姐都会帮助他们,鼓励他们的雄心壮志,激励他们奋发有为,而且没有人从背后追击他们或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尽管如此,幼子女却是问题儿童的第二高发群体,其原因大抵在于整个家庭纵容他们的方式。
被宠坏的孩子永远无法独立。他们缺乏自力更生去追逐成功的勇气。最小的孩子,难免野心勃勃却懒惰。
同样明显的是,幼子女也常常受困于严重的自卑感。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比他们大,都比他们强壮,都更有经验。
四、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有其独特的问题。他们同样避免不了竞争,但竞争对象不是兄弟姐妹。他们的竞争感指向父亲。
通常母亲对独生子女都很娇惯,孩子也渐渐生出了所谓的“恋母情结”。
只有父亲和母亲能够共同努力,让孩子同时对双亲产生兴趣时,这种情形才能得以避免。
通常,独生子女都唯恐家里多出个弟弟或妹妹,也不喜欢听别人说“你该有个小弟弟或小妹妹了”。
独生子女希望随时都是家人关注的焦点,他们完全无法想象,万一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战该怎么办。
如果家中孩子之间的年龄差距很大,那么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些独生子女的性格特征。
这种情况并不是太好。
以我的经验来看,应当说,两个孩子最好的年龄差距在三岁左右。
三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合作能力,能够接受家庭中新生儿的来临。
在全是女孩的家庭中成长的独生儿子,日子也不会好过。
如果父亲常常不在家,那他几乎是完全生活在女人堆里了,只好孤独地长大。
姐妹群中长大的独子处境并不妙,但如果男孩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从中接触到其他孩子,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否则,他大多会被依照女性的品味来培养,学着以女性的视角来看待生活,这对于男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另一种情况是,他可能激烈地抗拒这种氛围,反而格外重视自己的男子汉气概。
这样他就会时时警惕,下定决心不受女性的操控。
他的成长很容易走向极端,要么非常强大,要么非常软弱。
与此类似的,在男孩群中长大的独生女也很容易变得极端女性化,或是浑身充满男性气息。
很多时候,她的生活中都会感到无助或缺乏安全感。
每当我探究成年人时,都会发现,产生于他们早期童年阶段的印象,这些印象从那时起就被一直保留了下来。
出生顺位会在个人的生活方式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成长中的每一道难题,都是源于家庭内竞争的存在和合作的缺失。
无论在哪里,如果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征服者,去战胜和征服他人。
这个目标就是童年早期经历的结果,是当初在家庭中没有感受到平等地位的孩子,努力竞争的结果。
唯有着力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才能避免这令人遗憾的苦果。
经过学习,我们知道,阿德勒认为,人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源于自卑。
人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但是如何超越自卑、战胜自卑?不同方式,就构筑了不同的人生。
如果你沉醉于虚幻的优越感,沉醉于个人的、自我的世界,就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如果你善于和别人合作,而且去做对整体、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你就很容易获得成功和幸福。
而一个孩子是否善于和别人合作,就源于他生命的初期、他的家庭。
本章节《家庭的影响》到此结束,下一个章节是《学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