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总是过而无痕。2018年已经过了一周,除了记得每天读书,其它的事几乎都忘了。时间逃走如飞,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
能留下什么呢?除了记忆、知识和思想,什么都不能留下。记忆与美和痛有关,而知识和思想只能靠读书。书是最好的化妆品,是预防和延缓衰老的最佳良方,时间会在一个人的脸上留下皱纹,而知识和思想则应不会老去。
所以,我愿把余下的人生交给书本,把书当作知己情人,与它共度每一天。
2017年,我共读了50本书。虽然读书的书目和年初50本计划阅读书目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影响我一年读书任务的完成。
可年底,当我坐下来对一年的读书情况进行总结时,感觉收获不大。为什么会如此呢?我迷惑了。思考的结果是:走马观花的泛读50本书,不如精选出十本,甚至两三本书,专心精读。这就像刘亮程的散文《遥远的村庄》的封面上写的:“学好语文,与其随意读十本、二十本书,不如精读一本好书。”
袁利荣在《读书三境界》一文里,把读书分为三个境界,即“吞”“啃”“品”。“吞”是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博采众家的泛读;“啃”是咀嚼消化,强行吸收;“品”是焚香沐浴,如饮醍醐。“吞”是走马观花的泛泛而读,“啃”和“品”是吸取精华,滋养心灵,是精读。
精读慢,需要时间,但慢工出细活。一天精读一篇文章,虽然在数量上比不上读几十篇文章,但收获会远远大于几十页的略读。
我佩服那些一周读两三本,一年读一二百本书的人,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读完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浮光掠影阅读的结果,是贪多嚼不烂,是对知识的消化不良,也是对作者精心写出的书的不尊重。
2017年,我读了50本书,只是生吞活剥,知其大概,并没有吃透书的精华。所以,收获甚微。
2018年,我会以精读为重点,也会兼以略读。
读书不仅要精,还贵在坚持。头脑发热、心血来朝,不算读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算读书;十天八天、一个月两个月,也不算读书;只有长期坚持,把读书当做每天必做的功课,当做生活的必需,当作精神的营养,才是真正的读书。
同样,老师家长逼迫下,愁眉苦脸地看课文,不是读书;为了应试考试,熬到深更半夜,不是读书;为了附庸风雅,偶尔捧起书本,厌厌的看几页,更不是读书。读书是无人督促,却百读不厌,乐此不疲;是看到头晕脑胀,脊背酸软,仍手捧着书本不肯放下;是近视又花眼,眼镜不时的戴上又拿下,仍喜滋滋的沉浸书中;是焚膏继晷,不惧黑夜和寒冷,低着头钻进去,仍觉得自己无知浅薄。
当你一天不读书,就感觉精神不振,就心里痒痒的;当你捧起书本,就像与知己谈心,就像见到了久违的朋友一样兴奋;当你发现一本好书,就像手里捧着珍贵的黄金,爱之若宝,才算是真正的喜爱读书。
当然,读书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静。别人呼朋唤友,推杯换盏,吃喝说笑,你却乐意呆在家里与书为伴;别人舒舒服服的坐在沙发上看微信,刷朋友圈,哈哈的笑几声,你平静地坐在书桌边,不为所动;别人连续地追剧,一追就是半天,你却独守书本,在其中自寻乐趣。只有摆脱外界的喧嚣,才能自在无碍地沉浸书中。
真正的读书,是心灵的大快乐,精神的大享受,是永远也读不厌的长期坚持。读书容易,坚持难,但一旦坚持下来,你就再也改不掉读书的习惯了。
不信,你可以在2018年试试。
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