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黄衫旧事(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14671432/
据说当一个中国人和西方都做了错事,中国人会想:“要是被别人知道了,别人会怎么想我呢?”西方人则是想:“要是上帝知道了,上帝会原谅我么?”中国的是耻感文化,西方的是罪感文化。
《资治通鉴》一开头,司马光就说:“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中国人讲究礼节,讲究名分,以至于起兵反叛都要打着“替天行道”一类的旗号,好像这样的起兵就不曾夹带了自己的私心一番。
为什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一开头就要说这么一番话呢?当然是要向统治阶层宣扬一番儒家思想。一是明确统治阶层的地位,二是确立彼此的名分。
连司马光自己也说:“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完全完全就是为了统治而服务的。
就像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主教育;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这边从神话中编排出来的种姓制度,其实也不过是一种为了社会稳定的方式。想要社会稳定,就需要让人们自我认可社会阶层的固化是正常的和合理的。
但是统治一个国家怎么可能就只依靠所谓的礼法。
从中国历代的统治阶级,特别是在汉武帝之后,明面上看着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但是实际上却用的是法家的那一套进行统治。
另外在不同的统治阶段,儒家和法家的完全是按照不同的配比来使用的。
在创业阶段,出师有名,还需要强有力的军队。保证能够成功登上皇位,等登上皇位之后,则需要更多的侧重如何使用儒家来进行教化了。
这个也就是在汉初陆贾对刘邦说的那句:马上得天下,安能治天下?
礼与法,从来都是统治手段。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治理企业,礼与法,从来都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赢。毕竟,人性本身是近之不逊,远之则怨。
礼化教化,再好也约束不了小人。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律法再如何严苛,也需要给大家以透气的空间。
刚柔并济,才是永远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