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23,10-4-1,万章章句下4-1》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
孟子曰:"恭也。"
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
今天是丁酉年戊申月辛丑日,七月廿一,2017年9月11日星期一。
这一章,从"却之不恭"说开去,指出真正的交际与风化关系:立其教而不易其方,施其政而不改其俗(刘劭《人物传》),意思是说,尊重各地风土人情,保留原有民俗文化,这么做并不耽误道德和政治的建立。
根据《礼记》和"乡约"传统可知,道德礼仪主要对象是贵族和士人,且越往下要求越少,最后就剩下两三条最基本的社会规范要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所谓"威仪三百,曲礼三千",这些林林总总,数量繁多的要求和规范,实则是针对上层官员和读书人提出的。
历史上把道德变成教条是很后面的事情,而先秦原旨的本质,就是垂身示范,带头作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这一章,孟子与万章师徒二人,反复辩难,推演精微,明白晓畅。学完此章,当平和不少。
第一节先讲的是却之不恭的道理。
交际,是根据礼仪发生的金钱礼物往来的社交关系。
却之,是指还而不受,就是拒绝接受礼物礼金的意思。为什么是"却之却之",两个却之?朱熹老师说"未详",没啥道理,但也说不出一定不可的理由,所以朱熹老师以一句"未详"绘出了存而待考的态度。
万章提出一个问题:君子以一身应对万变,又要讲道德,又要讲灵活,受到很大的制约限制,即使很小心很努力,外面的情况太多变化太多,要做到道德和现实处理到位,仍然有很大的难度,其中就有一项:当遇到礼金往来的事情,应该用什么心态面对呢?原则是什么呢?
孟子说:恭。
恭就是敬,叫做恭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是先有恭敬之心,然后才有礼金行为,交际往来的本质就是彼此相敬,所以,遇到这种事,要用恭敬的心态面对。
万章又问,为什么说推辞不受就是不恭呢?
孟子说,遇到正常的礼金馈赠,一般来说,没有无故推却的道理。如果接受礼金之前,先在心里揣摩一番:他送来的礼物,当然来自他人,他得到这些东西是合于义的呢?还是不合于意的呢?一定要合于义才收,如果不合于义就不能收。像这样,面对尊者送来的馈赠礼物,因为揣摩它不义就拒收,这是鄙视这份礼物并连带着轻视了送礼的人,所以称为不恭。正因为这样做体现的是不恭的意见,所以宁可收下,对于社会交往来说,这才是适宜的。明白了却之不恭的道理,交际该有的心态就清楚了。
这真是一个充满了悬念的开始。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