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永刚
“九五之尊”出于《易经·乾卦第一》“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飞龙在天,上治也……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另一种说法认为“九五”一词来源于《易经》。《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历来被尊为六经之首,对中华民族的各个领域都有深远影响。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九宫格是建筑学意义上平面布局的理想范本。但其隐喻的法理解释与风车原理类似。中国历史的民族文化结构就是基于以中原为中心的一点和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所构成的“一点四方”模式,即“九五之尊”,从边缘向内核积聚能量,再从内核向边缘辐射效益。
从地缘与文化角度切入,在地域、民性、经济往来之间的互动磨合中,民族地区的文化伴随着朝贡贸易等经济活动逐渐延伸至天子脚下,中原腹地形成文化聚集的核心区域。伴随着中原/王朝的宏观管控,继而向边缘辐射经济、文化效益,民族地区的文化属性逐渐具有中原文化的基因。在与中原文化的冲突、交流、融合中印证和加深了其中原属性,也对中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初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组织实施的边疆教育,在概念和内涵上呈现出从"蒙藏教育"到"边疆教育"的转换,它在客观上促使一些内地社会知识精英开始检讨"华夏蛮夷"的传统偏见,主张以平等的观念对待边疆民族,摒弃"民族同化"的精神与政策,从"我群"与"他群"的视角重构内地与边疆之历史及关系,藉此推进双方间的交流与交融。
到目前为止,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同心圆文化结构为国家治理提供了经济文化依据。生活在原来区域内的少数民族,在中原文化内核的辐射下,虽然还保留着民族的特色,但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在衣、食、住、行、礼仪习惯和思想行为方面互相影响,民族心理日具共同性,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各民族人民认同的共识文化。
2017.10.11 中国二冶集团 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