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杏》
端午节,朋友邀我去摘杏。驱车沿着国道,一会就来到山脚下。下道,走沙石路,好在是越野车,没有问题。路两旁的荆条一簇簇,密密麻麻,有一人高,没人来割。放在以前早就用柴刀割下沤好后编筐编笼了。
芒种时节了,柿子树、核桃树、杏树,错落有致的散落在地里,已是绿满人间。杏儿不时从掩映的绿叶中伸出脑袋,品种很多,特别是如银似玉的香白、红红火火的红太阳,个大色鲜枝头闹,很是显眼。条件反射,嘴里发酸。立即伸手摘一个,微微发软,用手一捏即开,已经离核,放进嘴里,香甜可口。边吃边摘,边聊天边看景。树的主人当过村干部。交游广泛,基本上都是亲朋好友采摘。搞猪羊种植。三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而且生活富裕。现代人的职业不能以身份论,如该村干部,身份是农民,我看也是外交家、企业家,杏树也是交际树、友谊树,根本不是卖钱用。而是多面手、多重身份,不是单一的"农民"这么简单。老话说"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杏子味酸,性热燥,有小毒,多食易引发旧疾与眼病,不可多食。
杏树一般都在半山坡。土坎下正建一醋厂,是以柿子杏子为原料的,真是好事,就地取材,解决买难与懒得采摘问题。柿子杏子多了,卖不上价,还不够人工钱呢,因此人们也就懒得采摘了,让它自生自落,"冷落成灰辗作尘"。谁能知道饥荒年代这是充饥之"粮"呢?谁又知道这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态"绿色产品呢?
路过薛家庄村。听朋友说过有一棵古槐树,何不顺路一观?进村,找到古槐。正好,我堂姐(嫁到此村)在树下乘凉。虽多年不见,变化不大。小时侯常在一起玩。立即搬给她一箱,偿偿鲜。
树围直径有3米、高有20米、树冠有40米,郁郁葱葱、茂如华盖。树根处有三个一抱粗的树瘤,树干中空,在两米处主杆一分为三,分成三个枝杆,三个枝杆往上又分为三个侧杆,重重叠叠、遒枝盘旋、苍翠勃勃。据说栽于唐朝,据今有1000余年。当树爷爷树太爷树祖爷也绰绰有余了。被当地人称为"树神",顶礼膜拜。听说还颇为灵验。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树若有情树亦老,人生难得清净心。难怪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