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女那伽
前天看了一篇文章,很长,都没有仔细看完。是写给刚上大学的新生的,就是必须要做的几件事什么的。当然,这个事件比较多,单子也很长,我注意到了最开始的一条:无论你喜不喜欢,都要学习。
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了。不只是对大一新生,你还经常能够在许多鸡汤文,或者挂着“XX的几大名言”(XX经常是一些名流或者热门话题人物)标题的文章里,都会有这样“劝学”的句子,后面跟着理由。
这篇文的作者意思,不是说学习什么知识或者技能有什么用,其实大学里学的那些知识,许多都没什么卵用。作者意思是说,在大学,始终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就跟热爱健身的人一样,经常健身,身体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经常保持学习状态,那么这个人学习新东西,就会相对快一些。并且,学过的东西,尽管当时未必能看到有什么用,或多或少,在今后的日子里,多是能用得上的。
然后,我就在想自己最近的状态。
最近,我看书很少。有时候翻看书就犯困,几乎要强迫着自己,才能一页一页翻下去。并不是书不吸引我,相反的,我的书很多都是买来的,也都是因为喜欢才买来要读的。结果却是,面对喜欢的书,却看不进去。这就跟男人面对喜欢的姑娘,扒了衣服,却突然不举差不多。
当然,我其实并没有闲着。除了正常的工作,我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刷微信,连豆瓣都很少登陆了。
每天一大早,就联网打开微信,强迫症一般,一定要将所有小红点消灭才罢休。各个群聊天,打开。公众号,也是一一打开。碰上感兴趣的,还要点开看一看。最后是朋友圈的更新,一直翻到前一天晚上已经看过了的更新为止。
这个过程,时间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段。群聊天,不只是翻看,还要多少聊几句。朋友圈里也一样,浏览之后,要点开看,转发或者点赞评论。
等到微信朋友圈里开始晒吃的,我才渐渐发现,一个上午已经过去了,我还什么都没干,更是什么都不想干。
那些我点开来看的文章里,有一半,都是浏览大标题就不再细看了。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有点长的,就看一部分,然后马上转发。还有剩下的一点,就是点开之后翻阅过了,但一个上午过去,再回想自己到底看了些什么,却什么都想不起来。
各种碎片化的东西,塞进脑子里,人会变得非常浮躁,容易焦躁不安。这种感觉,有点像鞋子里混进一粒微沙。看着它很小,似乎也不妨碍走路,但它老是在你鞋子里,时不时随着你的活动还变换方位,骚扰得你不胜其烦,总要把沙子抖出去才能舒坦。
意识到不对劲之后,我开始调整自己。
首先是早上不再频繁刷微信,即使很想刷,也是把手头工作完成之后看看。然后,尽量不聊天,不评论。等到晚上空闲了,集中时间评论。
再就是看书。当然,我读书本来就没什么固定时间。有空就读,没空就先放着。不过,先读纸质书,然后在各种等待的小碎片时间时,读手机电子书,或者在不方便看电子书的时候,听书。
最后,我逐渐恢复了每天写一千字的习惯。
其实,这还是源于一篇文章的刺激。想着自己妄谈喜欢读书,喜欢写字,却从来不肯在这方面投入精力和时间,总给自己找无数的理由和借口。
坚持写了几天之后,找到了一点感觉。然后,我又回想那几天无所事事引发的焦虑。我发现,如果什么都不干,脑子真的会生锈。不只是不灵光了,就连身体行动也会渐渐迟缓起来。
而开始每天写一千字以后,似乎有规律的任务和每天都读一点书的状态,让我的身体也进入了一个比较有规律的状态,没那么乱了。
所以,我想,保持学习,最大的好处,可能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那种规律生活的状态。
人的身体想要健康,就要饮食规律,锻炼得法,并且也要遵循自己身体的节奏。学习也一样,有规律的学习,能让人的精神状态,也进入一种健康的良性循环。
不能用电脑写一千字的时候,我会写在日记本上。保持每天写点儿东西的规律,提振自己的精神。这应该就是保持学习的状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