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这部作品不简单,篇幅看似短小,却反映了我们很多人生活的日常,平淡琐碎的细节直击我们的内心。小说是以男主人公良多带着新婚妻子由香里和她的儿子去拜访父母为开端,在这一天中经历的平凡的小事,由此而引起对过去家庭离合悲欢的种种回想,在这些细腻含蓄的叙事和回忆中,解读了亲情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很多年之后,当父母相继去世,再次回想这一天,良多才发现其实在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也蕴藏着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只是因大哥的意外去世,令悲伤久久笼罩在父母的心头,他们的悲伤随着时间发酵、腐烂,变成了连自己都无法认同的样貌。他们感受不到活着的孩子看到他们沉浸在过去中无法自拔的模样,会是什么样的情绪和心理。逝者已矣,父母对逝去的优秀的大哥的偏爱,以及对孩子们曾经的错误的教育方式,令他度过了敏感脆弱的青少年和遗憾悔恨的中年。
每个父母都满心希望孩子活成自己期待的那样,甚至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良多的父母也不例外,良多的父亲是一位医生,在父亲眼中,世界上最好的的职业便是医生,其他的职业就是不务正业,所以无论是大儿子还是小儿子,都希望他们将来继承自己的衣钵,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
然而,人的一生并不能按照既定的轨迹,没有丝毫偏离的行进,良多的大哥成绩优异,将来当然很有可能考取医学院,是家中的骄傲和学习的榜样,然而良多的学习成绩却差强人意,跟大哥相比,他就像只灰色的丑小鸭。那时的大哥活成了父母期待中的样子,在家里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因为不想活在大哥的光环下,幼时敏感的良多,就学会了任性叛逆,和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亲情的这碗水,怎么都不会端平了。直到大哥去世,父母也是沉浸在大哥既往的回忆当中,每当父母提起大哥的种种优良表现,良多的内心都备受煎熬。
大哥的去世对父母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而作为活着的唯一儿子良多,因为从小在大哥的光环下生活,内心极度敏感,小心翼翼,却又渴望父母的爱与关注,但是并不如愿。
良多在事业上的发展并不是很顺利,从美院毕业一直在打零工,没有稳定的工作,四十岁的年纪还处在失业的状态,他有时候会想,如果大哥还活着,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会不会也是要成为他那样平庸而又毫无生气的中年人。只是人生没有如果,他的大哥在最美好的年纪逝去,父母对他的期待也因此停在了那个芳华时代,他们的余生对大哥只剩下了漫长而又无聊的回忆,即使看到一只飞进房间翩翩起舞的纹黄蝶,也会觉得是大哥来到了他们身边,进而再一次沉溺在悲伤的情绪中。
良多的原生家庭原本可能并不是和谐友爱的,父母之间永远是吵吵闹闹的,爱与关怀这几个词,或许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吧。
记得有一个片段,父亲每说一句引以为傲的话,母亲必然带着嘲讽的语气回怼过去,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表扬和赞美,只有无尽的讥笑和嘲弄。即使母亲心里惦记着父亲,也会羞于从口中说出来。良多的父亲在医院加班,母亲想带他去车站接父亲,等了很久没等到父亲之后,便带着良多悻悻的回家了,这期间,没有任何情绪的表达。
良多的家人也可能并不像一般家人那样坦率和真诚,彼此每说一句话,都要靠猜测去理解它的言外之意。当对一个人有了厌恶,便会觉得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讨厌的,母亲用编织针织着毛衣的温柔样子,本应该是很温馨的画面,他却会觉得诡异。对于母亲的种种做派,他也是极不习惯。
在父母家的这一天,对良多来说是漫长的一天,他从过去思考到现在,经历了一天的喜怒哀乐,情绪波动,也是在这一天,他第一次感觉到父母不可能永远像以前一样。这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即便看着父母年华老去,他却什么都没做,只是不知所措的看着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然而第二天,他却忘记了昨天的所感所想,依然对父母的存在感到厌烦。
双亲会老,直到良多的父母相继去世之后,他才觉得他们的死亡与自己的人生有着这么大的联系。父母就像是通往死神的一堵墙,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在,死亡离自己很遥远,父母不在,便要直面死亡。
人生,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那就是在失去父亲还有母亲之后,最真实的感受。就像《都挺好》中那样,即使父母曾经如此不公的对待明玉,她还会觉得在自己事业有成的时候,有父亲陪着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尽管她的父亲已经把她给忘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与时间的赛跑,也让他们渐渐的成了我们无法接受的模样,也可能是我们走的太快,父母拼尽毕生力气也难以追逐上我们的脚步。然而,我们身上流淌着的血液提醒着,父母亲情,可能会在某一时间被忽略,但不会因此而割断,所以唯有珍惜,才能使我们的人生不会抱有遗憾。
步履不停,亲情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