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车上想了好多,想着到了公司赶紧敲下来,此时此刻,我全他妈忘了……什么叫好脑子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回事。初升的太阳总能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他像荷包蛋,也像核能源,看着他我就能文思泉涌,一低头就满是热泪。
我以为自己高调地为你而来,轰轰烈烈无怨无悔,到头来在你那里就是平淡无奇好似没发生过,最后还有一句谢谢你的成全。如今我该说,谢谢你成全我的下个夏天,因为下个夏天,就有人为我高调而来,轰轰烈烈无怨无悔,感谢我如此肚里能撑船,不维持可笑的尊严,保持微笑直到有人爱上。这是刘若英的歌,听来挺有感触,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感叹,开带有木地板班车的师傅就是有品位。
以上歌词反应了,人和人,心和心,其实看似在一起,但总有我们丈量不了的距离,虽然我们努力在缩小,在跨越,在解析,但懂得和感受是一门很难的学问,很多时候甚至是天生的。有的人天生敏感,有的人天生木钝,我大概属于中间。在对一个人做全面判断的时候,我是敏感的,基本没有看错的时候,但需要我面对一个人去体会他细腻的变化和喜好时,真的太难了!除非是非常外露的信息,否则我全靠猜,大部分猜是分析语言和表情,但是十有八九不是这么回事,让我从眼睛、从情绪、从气场,实话是,这三点的波动,我几乎感受不到……
我是个对语言和口气相对敏感的人,所以我的耳朵也对语言有很高的要求,不然我怎么做判断?那种下意识的直觉的判断,对我来讲几乎全是错的,我怎么可能去相信呢?所以一定要用心听,去分析,因此渐渐我好像成了很会倾听的人,也会通过语言帮助别人分析,但好像少有人能帮我分析解决。
对文字好像也敏感些,过去读木心的书,觉得读不懂,但觉得艺术,这种艺术跟单纯的词藻堆砌不一样,大道至简,都是简单的字词,表达出来却让人沉思。沉思就去就是细细体会、咂摸、消化、吸收,这种过程多了,对文字的敏感就出来了,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语感。
忽然想起有理曾经说过,学习去揣摩和判断人的情感,大约和试错一个道理,或许这个世上所有是事,皆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