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说微信。
很多年前看过一个小故事,说美国有个著名的作家,一次去办理某项事务,办事员请他出示一下驾照,他说:没有。办事员问:没带?他说:我没有驾照。办事员问:怎么能没有驾照呢?他说:不会开车!办事员看着他很是无语。
前几天遇到一个人,聊得挺投机,临别时我主动说:加个微信吧!他说:我没有微信。然后,我心里就想:怎么能没有微信呢?当时有点冷场,我等着他往下解释,人家留了个电话号码就潇潇洒洒地走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留我目瞪口呆一地,求那刻我心里的好奇面积。
要是没有微信,我会怎么样?应该会少了很多东西吧,比如,排队时看微信可以打发时间,聚餐时聊微信新鲜事可以活跃气氛找到共同话题,上厕所时看微信可以增进知识顺手喝点“鸡汤”,有了零碎时间无聊时可以给朋友点个赞增进彼此的联系,更不用说微信还有那么多的功能:通信、支付、订阅号、小程序、玩游戏……对于我来说,当然就是写写文章自娱自乐随便让大家也开心一下。所以,我怎么可能没有微信!看了一下我的微信好友数量,又对比了一下电话通信录,前者远远多于后者,有了微信似乎就不需要电话号码了。现在认识陌生人,换名片已经不多见了,除非是特别正式的拜访;而相互留电话也通常是在加了微信好友后,如有必要展开的后续行动;首当其冲的就是加微信,你扫我还是我扫你?
很难想象一个人生活在没有微信的世界里,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周末两天,我就尝试尽量不用微信,看看我究竟会有怎样的体验。过了两天,似乎也没怎么样啊。我订阅了那么多公众号,也就是为了消除小红点,点开标题基本不看正文;出去吃饭,结账时还是可以用信用卡啊;没有给朋友们点赞,似乎也没有谁找上门来问我看了没有;至于通信联系,还是有人给我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还真都是挺要紧的事情。我似乎也没有感觉特别不方便,莫非真是被习惯绑定了,其实也没有刚需到每天要看个几十次的地步。
我无法揣度不用微信的人究竟是怎么想的,这两天的体验让我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东西在占用自己的时间?坦率地说,现在占用我时间最多的并不是微信,而是美剧。一集美剧差不多四十分钟左右,看上两集《国务卿女士》就一个半小时了。我写篇千字文也就半个小时,加上回复朋友的点赞和留言,加起来估计差不多一个小时。不过,这一个小时可比看美剧更有意思,前半个小时在创作很有乐趣,后半个小时在交流互动很有意思。之所以选择看美剧,那是为了避免两个小时看个烂片,心里郁闷至极,整个人都不好了。所以,要说微信占用时间,我想作为一个社会人,这点时间都不愿意给出去,那还真是特立独行得可以,不过在我看来,多少有点得不偿失,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还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尽量少用微信的两天里,我还是感到了一种轻松,这是一种心里的感觉。平时,微信确实很容易让自己分神,有人发一条微信,我回复了,然后就会在微信的世界里溜达一圈,往往一条微信说个事情,其实加上溜达的时间,就得十来分钟,再找回工作状态,还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所以,说微信耽误时间,那肯定比电话、短信、邮件来得更明显,我猜想估计没有人回复了邮件/短信顺便再把以往的邮件/短信再看一遍,接了一个电话就想起来还要给好几个人打一遍电话吧。但微信不一样,通信只是其中一个主要功能,值得人流连忘返之处实在太多了,稍不留意就一路“冲浪”过去忘了时间。
微信自带的诱惑属性,容易让我管不住自己,消耗的时间也远远大于自己的估计。身边多了一些诱惑,自己就需要调动总量固定的“意志力”去抵御,那么在遭遇挑战性工作时,就会发觉自己“心力”不够。这样看来,斩钉截铁地索性断了微信,也是保全工作专注的一个良方。不光如此,回到家闲暇时,跟家人在一起,也可以不用再惦记微信,飞得心猿意马地瞅一遍了,就能够看着对方的眼睛聊会儿天,而不是盯着手机有一搭没一搭地敷衍了事。
一百多年前,卡尔·马克思说现代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人的“异化”,机器在造福人类的时候,也很大幅度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与习性。想到此处,不免觉得有点毛骨悚然:微信让我在异化的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沉迷于微信中的人似乎做不到follow your heart了,因为heart里面是一个微信世界,自己在哪里都找不到了。难怪张小龙会说好的产品一定要让用户离开而不是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这种使命感估计与爱因斯坦知道原子弹在广岛长崎成功爆炸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只不过有些东西轰塌的是外在世界,有的东西摧毁的是内心的自觉。️若即若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