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样东西能承载回忆,唤醒记忆。当历史的巨轮渐行渐远,希望我们想要珍惜的都还在。
20多年过去了,这个村子里年老的人去世了,年轻的人搬走了,于是原本就稀疏的村子最后只留下了外婆的老房子。
门上留下我们的名字,小房子里装满了回忆。如果童年注定有一片乐土,我想一定是外婆家的老房子。
外婆的老房子是三间红砖瓦房,前面是田地,后面是小树林。房子前的景色根据不同的季节变换成不同的风景。到了春天,是绿油油的小树苗,到了秋天又变成了金色的麦浪。小时候最喜欢外婆家,每到周末便十分期待舅舅骑着他那帅气的摩托车来接我,可以说摩托车驶过了我的童年,外婆家也成为了我童年的乐土。春天时,我喜欢去马路两边的草地里摘毛营营,夏天时我喜欢去后面的小树林里捉蝉。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立秋时分,满天星,风很凉爽,月光很温柔,就这样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廊前听外婆讲故事,故事很美,外婆也很温柔。
小小的房子,留下了外婆的爱与恨。倔强与坚持。
年轻时的外婆是村里出了名的美人。梳着两条麻花编,总爱穿翠色衣裳。那时候的追求者有很多,可外婆都看不上,直到初见外公的那一刻。那时候外公是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这边实习,从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他带着淡淡的书卷气,虽然是有名的大学生,但毕竟离开家乡,刚工作不久,所以日子也是过的清贫。后来又决定在这边安家立业,于是想找个本地姑娘结婚。也许是外公的才气吸引了外婆,又或许是外公的儒雅吸引了她。所以当媒婆代外公向外婆家提亲时候,即使外婆的爸爸不同意,看不上这个穷小子,外婆也答应了。自此以后外公到城里的车站上班,外婆就负责家里的田地。外婆心中有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把日子要过好给父亲看看。每当下田地时总是能看到外婆的身影,秋收的时候,外婆家的收成最好,村里人都夸外婆能干。渐渐的,外婆盖起了属于自己的瓦房。
当日子过的越来越好的时候,外婆怀上了第一个女儿,随后几年,外婆又生下了三个女儿。当年那个年代是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在村子里没有儿子会被人看不起,所以那时候外婆总被人指指点点。再加上外公身边的同事大多是城里的姑娘,文化水平高,会打扮,那时候还有一个很能聊的来的女同事,而外婆每天在田地里劳作,长期下来皮肤晒得黑而粗糙,自然不如城里的姑娘。那段时间因为想要儿子的事,外公也常常苦恼。加之两人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不久外公就闹起了离婚,可外婆打死也不离。于是家里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日子就这样拖着,外婆终于怀上了男孩。
后来外公生病了,吐字不清。从此辞了工作,没有再上班,把自己封闭在房间里。没有提过离婚,可是也很少与外婆说话。每次做饭前,外婆总会问好外公今天喜欢吃什么,然后单独做一份给外公,到了饭点,外公再把饭菜端到房间。那时候我总是很好奇外公的饭为什么跟我们不一样,似乎要比我们的好?为什么外公不跟我们一起吃饭?我问爸爸。爸爸说外公是一直怨着着外婆呢,具体原因当时年纪小,一直不太懂里面的曲折。后来外公脑淤血躺在床上不能动,大小便全都在床上的时候,外婆每天尽心尽力的伺候着,我不知道外公最后临终的时候跟外婆说了什么,只知道面对着灵堂和周遭的唢呐声,外婆哭的很伤心,从此少了那个让自己又爱又恨的人,反而连生活都提不起劲了。就是这所老房子,记载了外婆所有的爱与恨,还有全部的回忆。
老房子不只是避风港,还承载着更多的亲情与陪伴。
外公走了以后,舅舅阿姨们总是让外婆到自己家住,可外婆不去。外婆总说:“俺娘还在这呢,如果我走了,谁来照顾她,俺就和俺娘相依为命。”外婆的妈妈我喊她外老太,一个人住在外婆家旁边,拄着拐杖,听力不太好,每次我们总要很大声的说话,她才能听的清。后来外老太跌到了,从此以后就躺在床上,外婆每天都帮外老太擦拭身体,喂她吃饭。就这样,外公走了,外老太又成了她内心的牵绊。在一所老房子旁边,挨着另一所老房子,房子里为我们演绎母女间的深情,那些年我在外婆家的日子,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比起当代的伪孝顺。孝顺不是物质上的供给,而是温情的陪伴。
许多年过去了,外婆的老房子出现了裂痕。当住惯了楼房的我们再次回到外婆家,爸爸感叹:"以前没发现房子小,现在房子也老了阿。"看着正推门而入的外婆,头上不知何时布满了白发,脸上的皱纹也更加深邃了,。我在心里说:是啊,老的不止房子,外婆也老了,不过还好,外婆和房子都在,我们的回忆也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