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是在用规则教育孩子吗?
有家长留言问,自己盯着孩子写作业,孩子就完成得很好,可只要自己出差,孩子作业就写得一塌糊涂,甚至都不能按时完成,为什么?
这似曾相识的场景,家长们是不是很熟悉?
仔细回想,孩子不好好写作业时,你有没有大吼大叫发脾气?
是的,在管教孩子时,很多家长是在用情绪而不是用规则教育。
这就导致孩子是看父母的脸色、情绪行事,完全没有自己的行为做事准则。
孩子如果不能养成内在的和谐有序的状态,规则无法内心化,也就难以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很多孩子生活上的无序都是内心的无序造成的。
换句话说,教育孩子的本质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学会用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
02
有规则意识的孩子有多优秀?
记得之前的一个旧闻,福建一位爸爸带着11岁的儿子亮亮,利用暑假40多天时间骑行穿越了大半个中国。
出发之前,父子二人约定好:一路上的时间、路途计划、吃住安排全部交由亮亮决定,就连钱包都交由亮亮掌控;亮亮也要为自己任何错误的决定承担后果;最重要的一点,亮亮不能因此落下功课。
一路上,亮亮也没让爸爸失望,每天晚上,他主动写作业、学习功课,完全不用爸爸监督。
他还坚持整理自己的行李、录视频写日记,以及根据地图制定第二天的旅行目的地,像个大人一般安排着旅途中的大小事务。
对比一些待在家中的孩子,明明有一大堆作业要做,总是管不住自己再玩一会儿,看电视、打游戏。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实在不能再拖的时候,才奋笔疾书,最后草草了事。小学二年级辅导
相信每位家长都希望、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亮亮一样,是自律的、自觉的,不需要父母监督催促的。
小编要告诉家长们,规则意识正是养成自律最关键的因素。有了规则,孩子才能清楚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真正的自律,不是服从于某个人,而是服从于自己内心建立起来的秩序。
03
如何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的建立是一个从“他律”转向“自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
▶ 在生活细节上设立合理的规则,是培养规则意识的重要开端。
就拿学习来说,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规则,比如放学回家后几点到几点写作业,几点到几点看书,把明天上学用的东西收拾好才能玩……
制定这些不是什么难事,关键是父母一定要起到监督的作用,让这些规则实施到位。说一不二,不轻易发脾气,也不轻易向孩子妥协。
▶ 规则一旦建立,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就要接受预设的惩罚。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
对我而言,高度自律是因为内心有强烈的驱动力,并且深刻地知道不自律的后果。
正是因为之前痛苦的体验,才能让我在每次坚持不下去时,都能因为不想再有那样体验而咬牙完成。
我想,痛苦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种财富吧。
就像一位学者说的,“我做事情最大的动力是恐慌。”
这个世上,没有人会比孩子更容易恐慌、更害怕接受惩罚。
在《我永远爱你》一书中,有这样的对话:
孩子: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孩子: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妈?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像这位妈妈一样,让孩子明白,“我爱你,但你必须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爱孩子与立规矩从来不是单选题,二者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美好的未来。
04
为什么你制定的规则没有效果?
有家长抱怨说,和孩子一起制定了手机规则,但孩子总是找各种理由延长游戏时间,如果按规则拿回手机,孩子又非常生气,怎么办?
这也是很多父母苦恼的,为什么定了规则没有用呢?
因为你没有真的在制定规则,只是在发布规定而已。
我们以为定了一些规矩,强制孩子遵守,这样孩子就知道什么是自律,什么是责任了。
其实,这不是自律。父母通过权力或权威强迫孩子做事,将规则作为控制孩子的工具,只会造成孩子讨厌、憎恨并且抵抗规则。
那么,如何制定真正的规则,并且让孩子能够认真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