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或超过3小时的电影,诸如《宾虚》、《埃及艳后》、《教父》、《指环王》等等大部头,似乎都是内有传奇度、剧情片、史诗性,外有大卡司、大制作、好莱坞这些内外属性加身,方能将观众摁在座位上,随着波谲云诡、雷迅风烈、功成骨枯、花开叶落,感受“此一时彼一世”的人生海海。
作为一部没有任何上述属性的文艺片,《地久天长》居然以三小时的时长,挑战观众的忍耐力和接受度,不知是基于赌博还是基于自信?据说映后舆情是毁誉参半。不管别人如何地毁以及如何地誉,这部电影是我的菜。这份慢火煨炖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细细品之,也有百般滋味。
影片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简单到甚至不能称之为故事。一个失独家庭,在时间的长河中如何自洽,这是一种并不罕见的悲剧。在“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这人生八苦中,失独可算是八苦的集大成,事外之人无从体会,更无从分担。说“并不罕见”,并非是鲁迅痛心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稍微一查数据,在2010年中国的失独家庭数量已超百万,悲观地预计是,到2050年,这个数量会超千万。悲剧并不罕见,这个事实比数据还要冰冷。
故事不光简单,还被不断来回跳动的时间线扰乱了起承转合,让观众总是要愣愣神才意识到讲到了哪段。这就说到了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是靠情绪而不是情节,在推动着影片乃至引导着观众。饱满的情绪张力,给了这部影片最大的料,是这部影片最成功之处。男女主角同获柏林电影节最佳表演的银熊奖,是对它最好的注脚。
不过恕我个人的不敬与偏见,父亲刘耀军的饰演者王景春所奉献的表演,要远远厚实于母亲王丽云的饰演者咏梅。咏梅好似套了一层固化的壳,差不多一以贯之的表情与身姿,尽管也符合角色的设定和场景的推进,但总不如王景春来的丰富丰满和具有层次感。非专业人讨论表演或其它电影技术是要招致笑话的,点到为止,说回到个人观感:情绪。
影片跨越了从1970年代末到2010年代中国“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三十多年。知青返城、港台之风横扫九州、严打、计划生育、改革开放、下海、出国、国企改制、下岗、城市再造、国运当头、经济腾飞、老百姓从焦虑如何填饱肚子到焦虑如何减肥等等,这些重重叠叠的时代背景,影片不露声色细致入微地进行了还原和再现。有人说这使得影片有了点史诗模样,至少是个人史诗。其实,个人命运虽不可避免要地随时代而沉浮,但也正如鲁迅的诗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群体和圈子是一条船,它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个人不被时代浪潮所呛水,只要你瑟缩在人群中间委曲求全。老百姓的人生八苦,主要还是源自个人生就的秉性和特殊的遭遇。
刘耀军送走了四个他的孩子。独子刘星(流星?)12岁时被玩伴激下水库,疏忽致死;二娃被计划生育强行打掉,胎死腹中;与以身相还(还情?还债?)的徒弟沈茉莉(齐溪饰)暗结的珠胎,因为刘耀军不敢心存一丝胆念让其来到这个世上,于是莫名地来,也莫名地去;孤单自闭而又桀骜叛逆的养子(王源饰),一拍两散,一别两宽,自己放飞了自己,和自己的养父母,都是抛弃,都是被抛弃。其实,除了那个珠胎,刘耀军都是和老婆王丽云共同承受和分担着悲情,但我之所以不由自主地更关注刘耀军的视角,一是同为父亲身份的代入感,二是他总让我想起《活着》中始终“赖活着”的福贵,三是他的隐忍和善良,其实代表了大多数中年男人。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所谓的苦,如果有个安排处,也都能等来春风秋雨等闲度;恰恰是没个安排处,所以就“时间早就在那时候停止了,剩下的时间对我们来说不过是慢慢等着老去”,残酷地讲,就是“四十岁死,八十岁埋”。独子和二娃的离去,抛开命运和时代的因素,都归结到挚友沈英明(徐程饰)和李海燕(艾丽娅饰)一家。怎么办?如何安排?反倒是刘、王(流亡?)二人远遁南方,在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的地方隐身起来,以为把自己安排了,苦也就排解了。这种因果倒置的行为,是不是那些隐忍而善良的普通人最无力最无奈又最自然最下意识的选择?
王景春的眉毛胡子都是戏,眼睛虽小却是“潭水深千尺”,皱纹布满人生千层沟壑,蹒跚步履承接命运无法卸载之重,嘶哑嗓音念唱岁月悲歌,拾烟举杯不过换取一时解脱。他喃喃地认命,默默地与老婆相濡以沫,惴惴地迎接日升月落,一脸苦相可就是不让泪水喷涌而出,死死隐忍到观众会替他先崩溃掉。最后沈、李(审理?)家人的告解以及养子意外的回归,让影片有了主题光明的结尾和观众乐见的余音。
三小时层峦叠嶂的情绪递进,道尽小人物们浮浮沉沉的一生,我沉浸其中,时光飞逝;走出影院的这些天,时常思索所谓地久天长的真意。天和地,是人对它们的命名;长或久,是人赋予它们的含义。如果没有人这个维度,地久天长有何意义?玄学家说,世界是意识的投影。达观者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我说,人生天地间,其来有自,其往有处,“莫愁湖边走,春光满枝头”,莫愁湖不远,就在心头。
所以,三小时不长,一辈子不短,足够地久天长。影片值得看,人生,值得好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