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和“作为”的读音是一样的,同样读为zuò wéi。
“作为”一词,出自唐代白居易《策项一》。
在汉语词汇中,“作为”的意思是行为,指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或是形容一个人有能力,有发展前途,都会使用“大有作为”这个成语。而在规范的汉语词语中,并没有“做为”一词。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评论一个人,不但要根据他的谈吐,而且更需要根据他的“作为”。如果他有杰出的成绩,人们称之“有所作为”。
如果证实一件事情是确实可以做的,也可以称之“大有作为”。
有时候,“作为”也可以用来表示某种行为,比如:“我把游泳作为锻炼身体的方法。”
“作为”还有最后一种释义,就是以人的某种身份或事物的某种性质来说,比如:
“作为一个学生,首先得把学习搞好。”“作为一部词典,必须有明确的编写宗旨。”
“做”与“作”的区分
在规范的汉语词语中,并没有“做为”这个词语,这是网上错用出现的结果,所以,“作为”才是规范词形。
“做”、“作”是困扰许多人的问题,“做”“作”的关系和分合问题,可以说众说纷纭。
从使用的现实情况看,人们总结出来的两者的大致区别是:
“做”多带体词性宾语(做生意),表示较具体的活动;而“作”多带谓词性宾语(作报告),表示较抽象的行为。但是按照这些标准,实际上并不能区分清楚,有些学者把两者看做异体字,但是在使用习惯上并不都能互换。
那么“做”和“作”分合的标准是什么呢?
“做”、“作”是一对骈词,骈词是指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呼/唤”、“逆/迎”、“域/国”、“观/看”等都是骈词。
具体到“做”“作”上,表达的表“制造”义的去声的“作”写成“做”以后,“做”和有多种引申意义的读入声的“作”构成了一对骈词,也就是说“做”相对于“作”是新的形式。
由于给不同的读音使用了新的字形,“做”跟“作”可以看做一组新旧词。“做”是文白异读的产物,古代只有“作”字,是入声字,后来在说话中变成去声,造出“做”字来代表这个去声读音,文白异读也体现了骈词的特征。
“做”“作”反映了新旧词之间词汇兴替的现象,按照词汇兴替的一般规则,新词先在常用义上替代旧词,接着再从实到虚的各引申义上,逐步替代旧词。
词汇兴替的结果是新词的领地不断扩大,旧词则渐次蜕变为不成词语素。
从语体上来看,旧词从口语中退缩,保留在书面语中。
旧词“作”的本义是“起来”,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是高频词,基本义已经是“制造”。表“制造”义的“作”后来在口语中读做“去”声,而且最迟在晚唐五代,为了在字形上有区别,专门造了“做”字,来表示这个读“去”声表“制造”的意义。
“做”字产生以后,以“制造”义为起点,产生了一组引申义,跟“作”的“制造”义以后的引申意义一致。换句话来说,就是读“去”声的“做”字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在口语中代替了原先读“入”声的“作”的“制造”义以后的各引申意义。
简单地说,在现代汉语中,“作”一般用于构词语素,作为一个构词成分,需要跟别的语素构成一个复合词以后才能使用。
而“做”则是一个单用的词,作为一个词,它单独就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在句子中使用。根据这个标准,由于“作为”是一个复合词,“作”是语素,以写成“作为”为宜。
“作”、“做”在普通话中读音已经混同了,但是在许多方言中读音并不相同,如果您的方言中能够区分两者读音,不妨也可以当做一个辨别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