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初期的三次大捷中,平型关大捷是共军打的,指挥者是林彪;台儿庄、万家岭大捷是国军打的,指挥者分别是李宗仁、薛岳。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歼敌近千人;台儿庄、万家岭大捷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首创的辉煌战役,各歼灭日军一万余人。
万家岭大捷是“武汉会战”中的光辉亮点。万家岭大捷是“武汉会战”中影响全局的关键一战,对日军一O六师团以毁灭性的打击。薛岳在后来的《南浔会战》一文中指出,“将此敌(一O六师团)完全歼灭,敌酋松浦仅以身免,遗尸塞谷,山林溪涧,虏血几洒遍矣。”会战“歼敌约四个联队之众”,共计一万余人,缴获轻重机枪200多挺、各种火炮50多门、步枪数千枝、战马数百匹,俘虏日军官兵200余人。万家岭战役的胜利,震惊了日本和国际社会。万家岭大捷还彻底打破了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冈村宁次原本由第一O六师团、第一O一师团联合进攻南昌的计划,同时还阻遏了日军突破南浔线,由南昌迂回长沙,至粤汉铁路上的株洲,完成对武汉形成大包围的作战计划。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长江要塞马当失守后,日军在一个月内连破彭泽、湖口、九江三城,气焰极为嚣张,日军第十一军司令部冈村宁次下令一O六师团长官松浦淳次郎率领一万七千余人,挺进南浔一线,孤军深入德安万家岭地域。中国守军在万家岭早已设下了一口袋阵地,等待日军入瓮。作战总指挥薛岳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果断决策,把握战机,抽调南浔、瑞武三面兵力使用于万家岭,出敌背西面东,攻敌右翼。从空间及兵力总量上看,由于薛岳兵团本身在瑞武、南浔两线占有防御的优势,再从兵力调配的空间上,也占有运动的优势。在这个地区,薛岳集结了几十万兵力,足以阻挡两翼即第二十七师团和第一O一师团的攻击,并集中兵力歼灭第一O六师团。从地利上看,山地作战对中国军队较为落后的装备无疑是有利的,而日军的重型装备却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1日至3日间,国民革命军第74军第58师向已占领万家岭、哔叽街一带的日军106师团连续发起攻击。日军在飞机掩护下拼死反击,双方伤亡均重。直到4日,双方在小金山、万家岭、张古山、箭炉苏一带连续激战,阵地几度易手。
此时,薛岳调遣的各部队已陆续靠拢,对106师团已形成合围之势。身在九江的冈村宁次从空军侦察中发现薛岳给106师团伏下了一个口袋阵,立即命令106师团向北转进,向第27师团靠拢,同时命令27师团警戒106师团右翼,企图把106师团接出重围。
日军第106师团师团长松浦淳六郎中将接到冈村命令,急忙行动,但紧要关头,处处遭到中国军队阻击,也未找到一条生路。
10月5、6日两日,第1兵团主力第74军(即后来的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的前身)等部在长岭、背溪街、张古山、狮子岩等处与日军第106师团激战。
10月7日,薛岳认为歼灭当面日军的时机已到,下达了对敌第106师团展开总攻击的作战命令,当晚8点,总攻击开始打响,第66军以第195师及160师向石堡山攻击前进。74军第51师在师长王耀武指挥下,153旅作为主攻,151旅作为预备队,以主力向张古山进攻,并占领张古山主阵地。当夜日军反攻,战斗至烈,“305团预备队用尽,营长王之干阵亡,连长以下,伤亡亦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