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喜欢煲电话粥,喜欢速接速决,不知道聊什么,怕尴尬,只好挂电话。很少有人能主动让我聊很久的电话。电话除了耗时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意义。尤其在人人一部或者几部手机的今天,打电话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大部分的商业签约都是在饭局上进行的,谈恋爱早已视频对话,无论相隔多远,都可以亲密无间。
但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电话不太普及的时候,打电话是时髦的事情。当时上海有一个地方叫亭子间的阿姨,不是每家人家都有电话,有事情会打公用的电话,电话间的阿姨会去叫谁家来听电话,还会有一个票证。
假如有急事,哪能办,就发电报。相对来说,打电话的人更加多。有时光,打电话都要排队。这是蛮难想象的。等改革开放之后,有了大哥大,这就是手机的前生,身上别一个大哥大,基本上都是暴发户。他们的目的不是打电话,而是装腔调,说明我的财力雄厚。
等我读预备班的时候,刚开始流行诺基亚的手机,还没人人普及手机。我们班级的班长就买了一只。为了显示自己有手机,在老师走了以后,特意拿出手机,打一个电话回去。右手拿着手机,嘴巴对着说,也不晓得有没有真的接通。
等我进入高中的时候,最主要的联系方式也是投币电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同桌失恋了,每天要去小卖部换五十个硬币,然后就疯狂地打电话。每次休息时候看她,基本上都在打电话的地方。那时候,我也想家,基本上趁着她吃饭的间隙,马上去排队打电话。
当时她的眼泪水就像阴雨天的小雨滴滴答答,永远滴不清楚。我就花一块钱,和妈妈打通之后,说:“妈妈,你有啥想对我说的吗?你可以悄悄地告诉我,不要客气。”我妈妈说:“没有。”我说:“那我对你说。我只花了一块钱,一分钟就没了。”我妈妈说:“没了更好。”我说:“你想不想我啊?”妈妈说:“不想。你不在家,我很开心。”我说:“是吗?”我妈妈说:“好烦,我挂了。”
每次我都心疼我的一块钱,明明可以买棒棒糖的,却听我妈妈这么说话。
再后来,人人普及手机以后,有一个密友包,就花五块钱,可以和五个好友畅聊三千分钟。我们有一次为了聊天而聊天,结果很尴尬,串号了,我听到一个陌生的男人在表白。我的脑海里在想,到底是要告诉他电话串线了呢?还是串线了呢?但是我想到对方的惊讶的态度,还是优雅地选择了挂断电话。
打电话已经是很久远的记忆了,现在回想起来,如今早已习惯了有事微信联系。虽然信息节约了人们的时间,但是人和人的内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在电话没有普及的时候,我们习惯了串门。在有电话的时候,我们习惯了煲电话粥。在微信普及以后,我们习惯了视频,却忘记如何拥抱屏幕背后的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