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题记
01
我们经常说父爱如山,指的是男性作为父亲的属性,是厚重 宽广 沉默的;而无论谁的父亲,他首先是他自己,也许只有将他从父亲的角度回归为他自己,我们才能看到他真正的喜怒哀乐,也才能体察他更为复杂的情感和行为。唯此,这也才是至真的父亲……
01
小时候,父亲威严,不苟言笑。不像现在先生对女儿这般铁汉柔情而且溢于言表。如果说女儿像老公的全世界,无论 她乖巧可爱还是刁蛮任性,老公都统统笑纳。而我之于父亲,则像他揣在心里怎么也不肯说的秘密,无论爱憎,他都藏在心里,从不与人倾吐分毫,包括我。
记忆中,父亲除了吝啬表达,甚至连抱我都是极少的……
秘密本来是人的一部分,但因为保护的太紧,大多数时候,除了惧怕他天生的沉默威严,我通常不知道在他心里还有“爱”的存在……
但我知道,他和母亲都喜欢我的透灵,尤其每次哥哥背不过的书被我背诵下来;哥哥总也做不好的事儿我却游刃有余;父母眼里的轻重缓急,忙闲主次,我都能通过他们的表情略知一二,而哥哥却屡屡撞向他们禁忌的枪口……
每每这些时候,父亲会笑意浮现,尽管他尽量表现的不漏痕迹,然而我却能通过他上翘的嘴角,瞟向我的眼神,或者突然放松的表情,肯定得获知他的喜好……
与母亲相比,我与父亲是疏离的,因为他的不苟言笑,我不敢贸然或轻易亲近他……
2.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隐约也觉得他是爱我的。譬如,支持我上学的态度:在农村,女孩子上学基本靠的是顺其自然,成绩好就继续读下去,学习不好也怪不得谁,自然下来务农或外出务工,都算做宿命的安排……
然而在我上学的事情上,父亲却有几分执拗。尽管那时家里没钱,父亲除了日常在学习上对我不遗余力的督促和辅导,更是在我考学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让我复读,直至考上中专……
我经常想,他是老师,也是爱面子的吧?!这是人性,是谁也逃不过弱点,他甘愿放下“面子”坚持让我复读,我真的看到了,是他跟自己的内心纠结对话,换来了对我成长的最大支持。
在我学习不好这个事实面前,父亲从来没有迁怒于我,甚至从未以此对我施压过;对比现在我为人母亲的心态,父亲比我无私……
我清晰的记得,上中专需要交的七千多元学费,是借遍了亲戚才凑足的。父亲为了把钱能安全的带到学校,用一整条化肥袋子对钱进行了“伪装”,经过小公共的一路颠簸,他亲自护驾,把学费和我送到了学校。
七千多元钱只是一小沓纸币,而一整条化肥袋子足足有一米多长,半米多宽,把袋子一层层的折叠,与钱基本同长同宽,既便于携带,又必须低调不惹眼……
永远记得,父亲是如何从提兜里掏出了折叠好的尼龙袋子一层层的摊开,又是如何小心翼翼的把整根手臂伸到袋子低端的一角,把钱拿出来,悉数上交……
那种场景,充满了卑微和竭尽全力,还有一个父亲心底的坚定,现在想想,还是想哭……
对我而言,那一幕,便是如山般厚重的父爱……
3.
人性是复杂的,充满矛盾和撕扯。人本来应该要先成为自己,后延续生命而为人父母。只是生命的经历从不按套路出牌,或者在那个年纪也不懂得抉择,太多人在不甚成熟的时候提前做了父母。
父亲那时候年轻,是村里的民办教师,环境允许,加之他爱好篮球和象棋,所以放学以后,留在学校活动的次数自然也是多的。
婚姻里,我们总能听说女人不够温柔,或男人不够大度 体贴,甚至大部分夫妻以此为核心,彼此索爱,女人感到委屈,男人失意苦闷……
这样的桥段不仅没有绕过我家,甚至在我父母身上还演绎出了揪心和笑料:
那时家里穷,父母从爷爷奶奶的大家分出来没几年,是家庭经济最为薄弱的时候。民办教师工资极低,家里主要的开支大部分要靠母亲从庄稼地里淘换,可想而知,母亲的压力是很大的,她非常需要父亲搭把手,比如,放学后能早回家,力所能及的帮着干点活计……
母亲几次三番的提出,可并未引起父亲的重视,他照常在放学后留在学校继续下棋或打球。这种漠视无异于挑战母亲的底线,直接导致母亲气愤出招:
那是一个下雨的傍晚,这样的天气,母亲多么需要父亲来帮把手,田里有需要每天照看的大棚,家里有我和哥哥两个都不太懂事的孩子,晚饭还没有着落……而我父亲却迟迟没回家,直到天色已黑……
母亲知道,父亲一定又留在学校下棋了,她强忍着怒气把园里的蔬菜大棚关照好,安抚了一下我和哥哥,然后单独做了饭菜,收拾到箢斗里,这就要去给父亲送饭。
母亲心想,你不是眼里 心里没活儿吗?你下棋是正事儿,有功劳!那将计就计,我做好饭给你送来!!她料想,父亲一定知道她此行的深意,会慢慢收敛自己的行为。
母亲如是想,也如是做了。现在想想,母亲的做法不谓不是一种智慧:你自私,我偏偏大度,任谁也得反思一二吧……
只可惜啊,母亲那时也是年轻,并且被家务缠身,早已心存烦怒,当她去到学校,果不其然看到了父亲正在悠哉悠哉的下着象棋,可想而知,她没能控制住火候,回家以后,矛盾彻底激化,两人大干一架……
父亲比母亲小三岁,想他那时候并未习得如何生活 如何经营婚姻,甚至关于婚姻的责任,也并不了然,他还在留恋一个青年人的自由随性吧……
母亲呢,自己承担起家庭绝大部分的大事小情,而自己的丈夫不但不给予肯定和认可,反而自私自利,对家庭不管不顾,如何能忍……
这样性质的矛盾充斥在家里,延续了多年的时间……
在婚姻里,他们缺乏办法,不懂体谅,习惯缺点相碰,搞得两败俱伤……
按理说,在这件事情里,谁都没错。像父亲,有爱好不是错误,工作性质又允许,忠于爱好无可厚非;如母亲,担当付出,勤勤恳恳,更是美德;错就错在,在不成熟的年纪遇到彼此,缺乏办法,又被艰难的生活所困,再加上那个年代造就了男人女人身上某些自相矛盾的特质:如父亲,大男子主义却不懂保护女人,像母亲,做到了女人如水的宽容 承担却不懂姿态低伏柔软……
我总说自己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被父母的矛盾纠缠一生,现在想想也不全是。每个人面对创伤不仅有自愈的能力,还有将创伤源头改良的意志。
现在的我,不会去约束先生,而是恰恰能读懂人性深处的爱好。人活一世,不能只是苦于生活,疲于奔命。留一个爱好,等于为自己的人生保留一片花园……
对了,先生同父亲的爱好,从小酷爱下棋,同龄人难有对手,也曾经不畏严寒酷暑的下棋,天昏地暗过;也曾经为了下棋而忘记吃饭一整天。但是他喜欢,我从不干涉。
而现在,他因为打理自己的生意,好几年都不再光顾棋摊了。当然,回家还会陪我父亲下几盘,场景有趣 温馨……
人性的优劣,靠自身的意志调节 约束最为动人,我只愿乐观其成;作为当事人,想必自己看到自己的变化也才是最有感触的吧!不然,怎么能说是成长呢?
04
也许任何人在父母去世之前,都还是个孩子,至少在精神上,还是依赖的。生命便是如此,有一份依赖便差一份自立的紧迫,况且有爹妈在,就还有疼你的那个人,供你软弱的一份允许……
爷爷的去世,尽管已在父亲的而立之年,但对他的撼动和打击,还仍然是彻骨的。
那时候,身为爷爷最小的儿子,父亲与其他的兄弟姐妹不同,大伯年龄最大,他的孩子也就是我的堂哥,都已与我父亲同岁。显然大伯早已在新的家庭中形成了自己新的生活重心,他的悲痛与父亲相比多的是释怀和顺其自然;而父亲,却心痛的如同孩子般不知所措,面对爷爷的去世,我真正感觉到父亲精神上的脊梁轰塌了,他从嚎啕大哭到哭泣呜咽,体力渐少却一直悲从中来。打起精神送走爷爷,父亲的目光变得空洞,有时候,会望着某个地方出神,饭桌上 院子里或者触及到爷爷生前常用的农活工具,都让他沉默出离……
那时的父亲让我觉得陌生,又很心痛,他似乎不再是从前的父亲,少了往日肆意的“洒脱”,多了一些不知所以的沉默和思考;像是要说服自己接受某种事实,试图振作,却明显感觉悲痛 力不从心……
也是从那以后,母亲变得开始体恤父亲。想必,母亲也从父亲的反应中体察到了些什么……
夫妻共同经历生活的起伏变化,共同的精神成长,才是他们建立的新鲜血脉。想必也是日后,尽管他们仍然矛盾不断,却不曾分离的核心基础吧……
05
就是这样的父亲,他那时也还没长大,却仍然那么不遗余力的参与我的成长,用他的方式竭尽所能的担当起父亲的职责,尽管力不从心,却依然超能力去坚持做有益于孩子的事情……
我想这便是人在成长中的事实,很多事情需要你来做,但你还不具备相应的心智,因为缺乏办法,所以只能靠本能支撑,人的不足和弱点也就那么自然的暴露在婚姻和生活里……
所以父亲,不是只有高大 威猛 厚重 沉默,也有他的青涩 单纯 甚至无力脆弱,有孬有好,真实呈现的,才是真的他!
人性复杂,愿他厚重 勇于承担,更愿他自然流露,把酒言欢 ;纵使他沉默如山,更愿他能做回自己,真情坦露,从青春到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