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书还有一点儿时间,不到11点我早点把明天要发的东西给写出来。
万事都有遗憾,没有遗憾就不完整。今天读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才发现我的手机的荔枝出现了点毛病,app没有把前面的《贾谊论》《留侯论》《范增论》给录下来,所以只录了后面的部分。
今天其实是读了两部分,一部分就是汉代历史人物,他的主要观点的是强调人要看准时机,这个体现在范增论,也要看懂人性,另外一点呢,他是讲凡是要成大事的人必须能忍,一个是张良,另外是贾谊和晁错都是这样子的。
其中晁错的部分我大有感慨,我读《资治通鉴》的时候也发出了那样的观念,司马光当时也这样评论说晁错作为人臣提出了自己的观念,最后又不站出来替皇帝分担负担独当一面,与其说是袁盎上表让杀他,还不如说是自己杀了自己,关键时候选择了自保,没有和皇帝站在一边,那不是自己杀自己吗?
另外一个就是贾谊,他死的时候30来岁,并且是他认为皇帝不能够欣赏他,赞同他,这也是错误的,在我看来,他就是太着急了,他真的是眼光比别人看得太远了,所以当时的人没有人能够赞同他的观点,包括皇帝在内。
关于张良,他历来是被人们肯定得对象,不管是他作为韩国皇族站起来反秦,还是他后来跟随刘邦打天下,无论是他得到了老人的指点,还是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退隐,他是保全了自己全身而退,当世和后世的人都在赞美他。
第二部分是读了《喜雨亭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读完这些,我更加喜欢苏轼写景的能力。他真的是太厉害了,遣词造句真的是形象生动,而且非常的有画面感,在密州写超然台的时候那段生活,真的让人感慨他真的不是普通人,那种以苦为乐的精神,真是天生的乐天派。
我对范增不熟,但是我对凤翔太守陈希亮很熟。因为我看过陆毅版的苏东坡传,那个老头子虽然表面上特别强,但是他的内心还是非常欣赏苏东坡的才华的,所以苏东坡写凌虚台记的时候发的那些议论,从太守根本没有和他计较。
《石钟山记》后面那部分议论,真的能教育到我,以前我老是不屑于行万里路,以为在网络上或者手机上看到别人拍摄的视频就等于自己去过了,看到这《石钟山记》,内心深深的感到惭愧,东坡的博学不仅仅感染和教育了我,实际上是教育了我那种懒惰的习气。
凡事必目见耳闻,才能够去谈。
有的时候我就责怪自己的读书方法不对,今天早上还看到了一位作者写的读书不能论多少,最重要的是看影响了自己多少,自己改变了多少,我不知道自己做的决定是否正确,但还是想尝试一下,希望下个学期能够和孩子一起背一下《古文观止》里的司马迁和四大天王的作品。
给自己一点鼓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