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习惯了高考突击式作文(背名篇名段拿去硬套+练好字以取悦改卷人的)的我,真实的写作是懈怠且几无能力驾驭的。
对此我深为恐慌,想着已经跟同龄人落后这么多了,该怎样使巧弯道赶上?当时的自己,对写作能力有个初略的拆解,即思维干货与文字表述的组合体。所谓思维干货是经由阅读众多不同方面的书籍,输入脑海,让其化学反应的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文字表述,则想通过翻译,或译本,最后找到傅雷的翻译标准(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富于变化)套用,以更快地习得文字表述的子模块的能力。
对于第一子模块,买“原材料”就是首先迈出的一地步。于是就有了狼吞虎咽的买书的过程:从孔夫子网订旧书,按照自己欣赏的作者与靠谱的出版社这两个筛选标准,一家店一家店地,地毯式地搜罗。一般情况,是每家店能筛出个20-50本,一并下单平邮送达。因为是由低至高排序且单本封顶因此总价低,多本由一家店寄出也免邮资或仅一次的邮资。另一层面,也根据一些丛书,零碎地凑齐一套套。这样下来,堆砌了有5000余本,倚壁待读。
现在回想,有两处不足:1、英文太少,中文古籍等偏多;2、虚构性太多,因为一心想着提高文字,小说买多了,偏离了为获取思想干货的本意,非虚构性很少,真正的开脑洞不多。
当时的我的想法,是先承认了自己的无思想(想在想来,也是不敢学习认怂的一个mindset大坑),但第二子模块的文字,认为其是手工活,总可以经由一步步打磨而成的吧?有了后者,就想着怎么去训练? 于是,就有了对本职工作一些英文专业文章的翻译,先亦步亦趋地复制老外的Idea,这总还是在学习区(而非恐慌区)的。结果是,开始翻译太古文调与文绉绉——“之乎者也”用得多,去偷古文的形;同样一个意思的形容词,变着法地想换一换。这可能是学识不足、文字未凿的一种基于求成的“表现型”心态吧。
但,现在的我认为最为重要的一个关口,是经由翻译到自我写作的跳跃,我才开了个头。目前是处于学习区偏上、临近恐慌区的这么一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