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的书生们想考取功名利禄时,必须通过的一项技能。这个技能就是会写一种文章体裁,这样的文章就是八股文。
通常情况下,文章的题目会从“四书五经”里截取一句话,书生们必须围绕题目按照要求写文章。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书生们必须模仿孔子和孟子的口气来写文章,比如,子曰什么什么,或者,句子里要有“之乎者也”以及其它语气助词。
并且,用什么样的字词来写,句子写长还是写短,甚至字词和句子的语气与腔调,都有一套严格的要求,书生必须循规蹈矩,容不得自由发挥。
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大部分组成。
破题就是文章的开头,用几句话简明扼要地点破题目要阐述的主旨。
承题就是进一步阐述题目的主旨。
起讲就是开始议论。
入题就是正式进入文章的主题。
起股就是正式进入议论。
中股是文章的重心,要旁征博引,让自己的论说能够自圆其说。起股和中股都要有对偶句出现,以体现文章的平仄对仗。
后股和束股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不大,主要是为了嵌入排比句和对偶句,让旁人读起来顺口一些,也能跟起股和中股里的对偶句形成呼应关系。
擅长写作的人都明白,文章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凝练精微,是否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唐诗宋词传颂率很高,很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只有短短几十个字,就能传达出优美的意境,深沉的情感,以及深邃的思想,读者读过后也容易记住。
而八股文却反其道而行之,赋予的条条框框很多,体现出很多弊端。
首先,八股文很啰嗦,明明几段文字甚至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话题,书生们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往往要围绕一个话题进行长篇大论。
其次,八股文以论说为主,读起来枯燥乏味,在趣味性上跟那些写景状物、游记、志怪传奇类的散文比起来,没有任何优势。
最后,八股文的写作方式会抹杀书生在文学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学创作历来需要想象力,需要发散式和跳跃式的思维,如果限制这些,只能催生出千篇一律的“套文”,就像是一个模子里批量生产出来的,这对文学艺术的发展非常不利。
所以,鉴于八股文的弊端很多,从清朝开始,有许多大学者强烈反对以八股文取士,包括王士祯、黄机、张廷玉、鄂尔泰等著名学者。
随着清末科举考试被废止后,八股文的盛行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可否认,八股文的盛行,促进了书生研究儒家伦理道德的风气,对儒学的发展也有推进作用。
八股文的形成跟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有直接关系,“理学”在北宋产生后,进一步提升了儒学的地位,先前朝代以诗词、歌赋和散文来取士的方式逐渐被否定,王安石在当时的影响力很大,他提议“将取士的内容限制到儒家经典的范围内”,也就是以“经义”作为考察书生有没有真才实学的标准。
正是这个提议,给八股文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到南宋时,“经义取士”已经达成共识。
元朝和明初都效仿了南宋“经义取士”的做法,从明朝中期开始,八股文真正盛行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