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意识到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出现认知矛盾,主动实现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因此课堂上,我以旧知导入,展示了上节课所学的简单电路,接着给学生展示另一个完整的简单电路,但唯一不同之处在于这个电路中的小灯泡没有亮,于是我以此抛出问题“为什么同样都是简单的电路,第二种电路没有让小灯泡发亮呢?”在1、2、3班进行教学时,孩子们都纷纷说出电路可能出现问题的部分,但到4班孩子相对比较调皮,于是有孩子说,“老师这么麻烦,你重新买一个吧!”当时我觉得又气又想笑,但还是引导大家思考,“是不是电路出现问题了,我们就都采取直接购买新的电路的做法呢?”当然就有别的小组的孩子不同意了,这样做既不环保,也会存在浪费的情况,于是我继续追问,就有孩子认为这个电路的故障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部件出现了问题,没有必要全部换掉。在和孩子们的探讨中,我们就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之一,替换法。
接着我借助投影仪让孩子们观察到更换导线、灯泡,最终使小灯泡重新亮了起来,其实我也在思考是否这一步换成孩子们小组来主动探究并分析出故障的原因会更好一些,这样孩子们也会有更深的认知体验。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角色由操纵步骤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的“探究者”。因此,今后的课堂上更多给予学生展现“矛盾”的机会,真正扩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
二、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建构主义学习观以为,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他们带着已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科学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从而构建对科学的理解。
在这堂课中,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动手做了电路检测器,以实践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了运用检查法,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找到电路的故障。在讲台上,我先给孩子们演示了怎么制作电路检测器,孩子们都认真地观察电路检测器的具体连接方法,在组长领到材料盒后,孩子们都互相配合,完成电路连接器的制作。当然,在我巡视每个小组完成情况时,我发现还是有2个位置较为靠后的小组,还是做成了简单电路。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接着各个小组在独立操纵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检测故障电路之后,各自发现了实验中的各种不同情况,因此,在汇报交流中小组代表说出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学到了别的小组的优点,自然而然学会了如何正确而又方便的检测。只有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构建新知,就像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才能真正把握本领。
三、巡回指导,规范检测。在教学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个故障电路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把故障找出来?有的小组提出了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检测有故障的元件,逐一检测,逐渐排除。学生还为先检测哪一个元件进行了辩论,每个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检测方案,我当时想法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检测,方法多样,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但我们假如从学生科学素养的进步、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这个角度看,这种方法只是让学生在检测中演绎自己现有的探究水平,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实在没有更多的收获。如何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大的发展呢?因此我带着孩子们总结学习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如何引导学生规范科学的检测呢?我采用师生之间的追问,教会学生能够科学使用电路检测器。
在我看来,科学课堂的学习载体是一个个具体的活动,而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规范的探究过程,是我们科学老师不懈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