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比较清闲,就想着把计划已久的专栏做起来,每天都构思很多东西,每天都能产生很多想法,这让我偶尔也会感觉自己的确是个“有点天赋”的人,每天晚上回想一天所做的事情,都能憧憬到我的专栏在第二天就能启动,然后迅速吸引了大批读者,收到热烈的反馈......
事实你估计也能猜到,十五天过去了,我攒了一大堆“想法”,专栏却一个字没动。
两天前我意识到了这个事实,于是开始反思,自命不凡的自己,是如何被拖延症打败的。我发现自己的拖延症只存在于某些事情上,经过简单的统计,我发现了一个让我又惊又喜的规律。
所有这些被我拖延掉的事情,无不具有以下一个或几个特点:
※ 要做的事情中包含一些以现在状态难以做到的点;
※ 要做的事情中包含一些能做到,但有不好的回忆的点;
※ 要做的事情结果是不可预知,或是难以控制的结果。
就拿这次写专栏的事情来说,我之前写过的文稿有上百篇,写作思路也是驾轻就熟,但为何这次会有无数想法,却难以落笔呢?反思之后,我得到了一个结论,这是我为数不多的完全自己署名的文章,发出自己的观点,独立承担结果,虽然对自己很有信心,但还是担心别人看到文章之后不喜欢,或者不认同,要知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前写的文章,要么是为客户写的商业稿件,要么是小圈子里发布的半私密文稿,更有一段荒唐的时间,用第三方的名义在网络上写标题党文章,作为半个传媒人,自然知道读者的反应是毁誉参半的。但无论是好还是坏,读者针对的,大多会是文章中所说的企业,产品,事件或者虚构的主人公,我似乎已经习惯了站在黑暗的角落,像看戏一样,品尝着读者对文章的好恶。
而自己写文章,并且发表出去,读者的所有夸奖和质疑,当然都是要自己承担,对于这些,我从内心深处有点逃避。
我们的思维是个很复杂的系统,一个小小心结,可能造成行为模式上的大相庭径,这样的小小心结,堪比我们大脑思维系统中的一个个bug,它们的产生必有原因,在这里我无意去探讨物理层面的大脑构造,按照我的理解,我更愿意把这种bug理解为我们成长经历中的一些点(如让我们惊吓,恐惧的事件),经过人性固有的机制处理后形成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有点像河蚌产珍珠的过程,所以,有时候相关的经历早已忘记,但那些经历所造成的思维和行为偏差,却一直影响着我们的人生——直到被另一个经历造成的影响刷新或颠覆。
要修复大脑的全部bug,好像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事实上也是没必要的,只要修复一个bug,生活就能带来可观的改变。试想我这个影响自己写作不敢下笔的bug修复之后,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准确定位bug之后,如何修复呢?当然不可能像计算机软件那样,敲几行代码,然后测试几遍就行了,大脑没有那么简单,同时也没有想象中的不可琢磨,事实上我发现只要一直想着这件事情,大脑的自动修复功能就会启动,想多了就发现其实所谓问题也没啥大不了,甚至会奇怪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竟然影响了自己这么多年,也正是因此,我才能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的第三天,一鼓作气写了这么多东西。
事后想想,这个bug可能是幼儿时代就种下了,作为一个听话的孩子和优秀的学生,成长环境和接受到的教育都传导给我一种遵守纪律,不捣乱,遇到事情找老师、家长解决,不要自作主张强出头的处世态度。
不可否认,在当时情况下,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成长方式,回想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比较叛逆的人,有极少数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他们中的大多数,被环境和规则抛弃,在生活的角落里苦苦挣扎。
而当年那些“守规矩”的人,却也大多对人生充满了不满足,他们早已脱离了那个强迫他们躲在人群中不得出头的环境,但却因为已经固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而在新环境中问题不断,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个,对于这样的情况,在找到bug的那一瞬间,自动修复进程就已经开启。
而对于有些bug,当时产生问题的条件或环境现在都没改变,或者说这个bug根本就是最近才被种下,那么想要自动修复并不现实,需要借助一些心理学的方法。说实话,这样的bug在我身上也存在不少,有时间把自己的探索过程记录分享出来。
后记:
文章写完之后,跟一位做心理咨询的友人交流,对于这个发现bug的过程,她给了一个更形象的比喻——给自己“扒皮”或者“爆菊”。 我认真得想了下,觉得还是用修bug来麻醉下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