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第2代大概都处于“中年危机”,有少数兄弟姐妹正是最幸福的年纪最享受的时期,没有危机。大部分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肩负重任,尤其是教育后代,任重而道远。陈湘认为家族中的每一员都很重要,她特别希望能把陈家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鉴于此,陈湘决定组织一个家族会议。线下由陈湘一家三口及哥哥全家和父母一起参与,陈氏家族其他成员自由参与微信群电话会议。在家人们的大力支持下,会议如期举行。
会议持续了80分钟,由陈湘主持,有二姑妈、父亲、母亲、叔叔、三表哥、哥哥、侄女、侄子、唐先生、橙子、唐二宝参与了线上会议。国庆期间大家都很忙,二姑妈全程参与,给予了大量的精神支持和现场引领。这真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家庭会议!
会议第一个部分:夸夸我的那个“他”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每一个“他”都是值得去爱的,也值得夸。这里的“他”指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亲人。可以把每个人夸一遍,也可以选择最想夸的一两个人来夸。
陈湘带头,从侄女、侄子、二姑妈、二姑父、叔叔、妈妈、爸爸、嫂子、哥哥、唐先生、橙子到二宝,她把每个人真诚地夸赞了一遍,并且把她从亲人们那里受到的影响也阐述出来。
一开始讲的是侄女儿,她说她很像小时候的自己,默默无闻,但是很有想法。真切的感受,深深的回忆,让陈湘眼泪直流,声音哽咽。
讲到妈妈的不容易,陈湘又是忍不住泪奔。
通过侄女儿照见了儿时的自己,每个人都是出自妈妈,所以每个人永远都会跟妈妈有最深的连接。
接下来唐先生夸了陈湘,他说陈湘这些年一直在很用力地成长,进步很大,理念总是很先进。二姑妈进行了肯定,她说:“对,陈湘的理念很前卫。”
哥哥对二姑妈给他带来的影响做了分享。哥哥以前暑假经常去二姑妈家,二姑妈要求他和表哥一起练字。确实,陈家人大部分字都写得很好。大概只有陈湘的字丑吧。
爸爸首先肯定了陈湘邀约的此次会议是很有意义的,然后他分享了爷爷对他的影响。
话说,爷爷只读了很短时间的私塾,他不会写字,但识记能力、理解能力特别强。他手上常常捧着《三国演义》《毛泽东选集》。爷爷做方圆几百里的生意,手艺好,订单多,回头客多。曾经手下一个人想搞鬼,说账本丢了,可那些账全在爷爷头脑里,一个都不含糊!
二姑妈说,爸爸生不逢时,刚刚小学毕业,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几年后,爸爸去北京当了兵,他喜欢舞文弄墨,文笔特别好,写信经常把爷爷奶奶感动得哭。看来陈家人大多感情丰富啊。
亲人之间互夸,夸出了很多故事,夸出了很多美好!
会议第二环节:探讨遭遇“中年危机”,到底该如何应对?
这应该是一个世界难题,陈湘只能是抛出这个问题,表达出自己对男性遭遇“中年危机”的理解,并代表家族表达一个态度——对于遭遇“危机”的亲人们,大家要给予精神支撑和实质性的关怀,要不抛弃,不放弃。
(会议过后,妈妈还特地悄悄对陈湘说:“不要给小唐压力噢,不要老在家里说。”陈湘说:“妈,你知道吗?我是个不喜欢唠叨的人,他又不是不上进,我说他干嘛。”)
二姑妈善解人意地说:“你们这一代人也确实很不容易,今年的疫情对很多人都有很大的影响,是正常的。熬一熬就过去了。”
哪一个时代的人容易啊?大家都有各自不同的难。
会议第三次环节:陈湘朗读一篇文章《有一种家风,叫遇事不责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bRpzM3Yo_BOSS2YulXaf3g
为了增加会议的仪式感,陈湘早上特地打印了文章,并且把字打得特别大,用完之后老人想看会比较方便。
蜗牛老师对我说:“为你的勇气点赞,你组织家族会议打算做什么呢?”
我回答她说,我先联系我嫂子,只要我嫂子不反对,那么这个活动基本就没问题了。我会像我平时组织读书会那样,用开放聊天的形式,聊聊大家成长中的困惑和收获,激发大家共同探讨。最后读一篇文章《有一种家风,叫遇事不责备》。
理念:每个人的观点都弥足珍贵。
我不想每次去就随便聊聊,然后就是三个男人打打麻将,最后我们就回家了。我想提高聚会的质量。
会议过后,我问侄子:“你觉得今天的家庭会议怎么样?你要给姑姑一些建议呀。”他竟然认真地回答:“还行啊。”尽管会议大部分时间他都是跑来跑去坐不住的。我想,他至少能感受到,大人们在做一个正经事儿。
写在最后(采访)
陈湘:唐先生,今天的家庭会议你有收获吗?
唐先生:有哇。
陈湘:请用一句话总结。
唐先生:首先,大家知道了家族传承很重要。其次,我意识到我还要更加努力。
第一次组织这样的会议,经验不足。参加人员的年龄从3岁半到67岁,确实有难度。下次提早一点准备,可以到一个有山有水、有好吃的、有好玩的地方来进行。
好勒,早上的一个愿望,到此时此刻,已圆满完成。感谢家人们对我的支持!
能做到这些,是因为我曾经得到过足够的鼓励,我写了一篇《近乡情怯》的文章,婶婶说:“我看到陈家后继有人了。”
今天二姑妈在线上说:“陈湘在家族传承方面,在自我成长方面,在家庭气氛引导方面都做得特别好,值得你们这一辈的人和下一辈的孩子学习。”
关于自我成长,我们学校有一位领导也对我有很好的评价:
对,多写多记录。一位校长曾经对我说:“我我很反对现在的年轻人不写作。写作的过程,就是理清思维的过程。”
大概,我这个稀里糊涂的人就是在写作中慢慢理清了一点点思维吧。感恩我在成长中的一切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