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北京,都会约大量平时见不到的好友还有客户聊天。看看他们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在过什么样的生活。给我这个身居“二线”城市(杭州,我们谦虚点)的乡下人开开眼界。
这次聊下来,收获还是颇多,今天先写一些(写太长你们也不愿意看,我懂的)。
大多数人(55%)的人有第二职业。(当然前提是在第一职业游刃有余的情况下,否则就变成了啥都在干,但是啥也干不好,死循环,直接废了。)
其中还有好几个人,第二职业做的比第一职业更加风生水起。
第一个人,隔壁老王。老王是某一线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白天的工作是,写需求,协调资源——和开发互喷这个需求尼玛是不是要马上完成的;用星巴克哄设计妹子说这个需求,咱们要设计的高大上,体现咱们公司的逼格。
不过工作间隙,他还在做另一个和互联网完全不搭噶的业务——代办某准一线城市的户口。令我很诧异的是,他这个业务做得风生水起,据他透露,这个收入颇丰,甚至已经高于本职工作了。(一线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的薪资,你懂的)
第二个人,后院小虹。妹子乃某人力资源公司猎头,白天打电话找候选人聊天,小哥哥最近工作开心吗,老板对你好不好啊,工资够花吗,要不我给你推荐个特别适合你的工作吧。等到黑夜降临,她瞬间变身一个职业生涯顾问,用微信语音和来询人一顿指点江山,一个三位数咨询费的落入囊中。
第三个人,后厂老孙。说到老孙,人人都羡慕他在大公司当大主管。周一到周五的生活和靳东在电视剧里的人设几分类似,带着好几个海归精英给客户做方案,客户满意的巴不得送锦旗,同事也都说他是疑难杂症老中医,啥客户都能搞定。一到周末,立马换下西装笔挺,戴上鸭舌帽,穿上Timberland,和天蓝色牛仔裤。端着佳能的相机,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给找他拍照的妹子雕刻出美到足以让她们付费的瞬间。
第四个人......想想你身边,其实有很多老王,小虹,老孙,可能你也是其中之一。
我回来家就在想,拥有多职业的人和单一职业的人区别在哪里?
我想可以用下面这个图来说明: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栅栏型人才的,T字型人才到栅栏型人才的相关因素:兴趣 + 商业敏感性。
刚才提到的老孙,大学就中了摄影的毒,买了个相机天天拍,混论坛,跟前辈讨教经验。工作以后也是空了就拍照,每天国外的社区逛着,什么500px,flicr什么的,蹲坑也在刷。。。周末经常组织一帮摄友去拍照,他拍的不错,人也很风趣幽默,慢慢在圈子里就有了影响力,有想拍照的朋友大家都会介绍给他,一来二去业务慢慢就多了起来,从最初的免费约拍到现在一次几千块,周末的档期已经爆满。据说都没时间谈恋爱。。。(是不是可以考虑跟粉丝来一场恋爱,我什么都没说)
小虹跟老孙不一样,她因为从事的是猎头行业,对职业方面的信息非常敏感,她说在跟很多候选人聊天的时候,发现大家职业规划都很凌乱,甚至在候选人身上,很多不科学的错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她问了N多候选人,都说其实很需要职业方面的咨询,只是找不到靠谱的人。看到这个需求,她开始整理自己这些年的经验,形成一些系统性的思考,并能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形成不同的落地方案。最终客户不仅买单,还帮她口口相传。
7年是一个神奇的时间,很多地方都以7年为一个阶段,有人说7年可以磨炼一段婚姻,也有人说7年可以精通一个行业,还有人说7年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和人生。算一算,如果22岁左右毕业,那么30岁前后就是一个坎儿。30岁以前靠公司给你发工资而活着(我们称之为积累、学习),但是30岁以后如果不能靠售卖自己专业度和思考来产生更高收入的话,那么离被淘汰应该也就不远了。因为在这个7年里,你输给了其他同龄人(Peer Pressure)。人生的差距永远不是固定的,而是越拉越大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30岁前后的朋友,所焦虑的问题——比上不足(老板们资源丰富,地位牢固),比下更不足(体力不足、脑力不足,时间不足,最重要的是时间,有了女友、老婆、孩子的人懂的)。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感慨,感慨那些有第二职业的人,很多其实在以double的速度成长,无论是经济上,还是见识上,还是人脉上。
30岁前后,你还没有第二职业吗?上进的你,不妨去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