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浪地球
——希望是什么?希望就是无尽黑暗中,闪烁在我们眼前的那束光。
我想,春节档最火的电影,莫过于《流浪地球》了吧。
提到《流浪地球》,你会想到什么?科幻片剧情?超乎想象的特效?不,都不是,是——
“北京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今天打开手机看了看,2天前《流浪地球》就官宣票房就已经突破了20亿。
其实,对于《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我一开始是没有什么概念的。说白了,先不说我不仅对《流浪地球》的小说原著和电影背景并不了解,且对作者刘慈欣认知也不深,其实我甚至都不知道这是部科幻片。起初也只是同桌早早地便说大年初一要去看这部电影,我也没大放心上,觉得无非又是一部过过眼瘾的电影罢了。到后来朋友圈刷爆了有关《流浪地球》的消息,就连我的物理老师在直播课的时候都给我们安利了这部电影,说他初一也会去看。不知道受周围影响,还是想跟跟潮流,已经很久没有看过电影的我竟然也在大年初一拉着母亲到了电影院。
关于电影的主要剧情我就略说下吧,大概是讲在太阳即将毁灭之时人类寻找新家园,与此同时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展开争分夺秒生死之战的故事。在电影播出的一开始,我就被吸引住了,一望无际的雪地与机械化的设备堆砌而成的城市,让我看着旁边的“北京市”三个字还不太敢相信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家园,但转念一想又觉得,其实谁也不知道多久以后地球也就会变成相同的样子,也许这也是电影给我们带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反思吧。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是一直紧跟着剧情走的,说实话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特效还是要好好吹一番,而且可能是我个人比较敏感,我也一直是“悬着心”看。
不得不说在这部电影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东西有很多。首先是关于运“火石”的情节,在这里我也想主要讲一讲刘启这个核心人物。我可以感觉到,刘启一行人开始其实并不想被强行安排下这个任务。某些“大义凛然”的人说什么,多少万人性命攸关,就应该以他们为先,运送火石的任务刻不容缓什么的。可是此刻狭隘的我想站出来说句话了,刘启也是人,是人都会自私,我不知道他们等了多久才可以回家团圆,难道别人的家重要,他们的家就不重要了吗?况且刘启还是个孩子。换做我,我也不干。可是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在运输火石过程中,我记得他们要通过一个通道,队长是一再强调要求先运火石,而刘启却扯着绳子倔强地说:“不,先运人!”我想,这样一个巧妙的剧情小设计可能也是人物性格的照应吧,相比任务,刘启更关心的,是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影片中刘启这个角色,总是带给我一种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形象。让人遗憾的是,在运输火石的过程中,不仅运输火石的救援队成员刚子死了,就连刘启和韩朵朵的爷爷韩子昂也在缺氧中冻死。当周倩喊出那声“队长,刚子没了!”,当韩子昂孤独地在与孙辈甜蜜的回忆中逝去,我真的忍不住潸然泪下。我是在想,这种为了救援而牺牲的悲剧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地球上演,这种计划是笼罩在悲剧中的,地球上的人类,不管是被困的,还是执行任务的,肯定也很痛苦无助吧……可是我就算看着都觉得心酸,在这个时候刘启却又带给了我新的,不知道算是惊喜还是些什么。他刚刚经历了爷爷的死,又与救援队分道扬镳,眼看着自己可以回家,但他在车上又找到了火石,他,却义无反顾地提出要继续与救援队一起运输火石。我可以感觉到刘启,他其实是无奈的,也是不甘的。就是因为运输火石的事情,不仅让妹妹涉及危险,让自己的爷爷不幸断送生命,让自己原本可以回家团圆的机会化为乌有,而且现在还要坐在让爷爷间接死去的队长身旁,继续做着所谓的任务。可是我知道刘启还是以大局为重,他压抑着自己,尽管他现在脸上已经没有了任何表情,他也只是对队长说:“等这事完了,爷爷的帐我再慢慢跟你算。”所以喜欢刘启不是没有理由,他的孝顺,他的明事理,他的爱憎分明、责任担当、有血有肉,都是他刘启独特的人物特点。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便是最后关卡他们对地球的紧急抢救,也就是整部电影的高潮。说实话看这段的时候我很紧张,也很煎熬,尽管我告诉自己他们最后一定会成功的,但我还是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电影情节中。刘启想出的点燃木星的方法,我觉得很显然仅仅靠他们几个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在这过程中,李一一为此计划绞尽脑汁,最后献出了生命;刘启为了调整机器,冒着将被压死的风险独自修理机器;队员们为了启动机器纷纷合力“顶针”;尤其是韩朵朵,虽然我觉得她一直默默无闻,但是她在最后时刻和刘培强沟通,对国际救援队求助,致使各国救援队纷纷掉头回到发动机时,让我又突然觉得,成功时有希望的。而且我觉得韩朵朵的那番话,虽然有很多人觉得煽情不到点,说话没重点,甚至在网上发起比赛重写。但是我还是想说,韩朵朵只是一个十四岁的中学生,她成绩也不好,不是什么大人物,她只能从她的年龄和身份从一个“小”的世界来说出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而且在那种绝望至极、不知所措的情况中,她连说话都抖个不停,怎么可能不会语无伦次呢。但是她能够有勇气在国际上说话,能够为了拯救大家而做出努力时,我觉得就光靠这点就足以打动我了。而且关于电影中反复提到的“希望”一词,我觉得开头的伏笔是很好的一个设计,在课堂上的朵朵可能还是不知道怎么去理解“希望”一次,但是我相信在经历了这么多以后,她可以切身感受到什么是“希望”。可能就是因为希望,让人们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拯救地球吧。
在这里我还想提一下前面都没有怎么提到的角色——刘培强。不管说是做父亲也好,还是做中校也好,我都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很伟大很有担当与远见的人。尽管儿子刘启因为他导致了母亲的死而有怨念,但我觉得这是刘培强没有办法的选择,也是他唯一能做的最好选择。他放弃了自己进入休眠舱安心休眠的机会,而是一直在关心儿子的去向,其实在地球上发生的所有事情根本不会涉及到他自身的安危,可他也一直在尽心竭力地帮助刘启他们拯救地球。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这点,而且还有最后因为射程还差五千公里时刘培强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来助力点燃火星。刘启虽然嘴上埋怨刘培强,但他不愿让父亲涉险。于是在这时候刘培强与刘启的最后一次隔空通话也成了我的又一个泪点。刘培强对刘启喊的最后一声儿子,以及在火焰一瞬间冲进太空舱的时候,电影院的哽咽声与抽泣声便又此起彼伏了……
这里特别想提一下,记得刘培强在用伏特加烧坏MOSS的时候,MOSS最后说了一句:“让人类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望。”这句高深莫测的台词,也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也在想MOSS的所谓“理智”指的是什么,它可能觉得是遵守联合政府的规定是理智,但我觉得刘培强并没有一点的不理智,反而就是在他竭尽全力拯救地球,而不是遵循所谓的“在新的星球创造新的文明”的计划时候,我觉得他反倒是太空国际空间站中最理智的一个,因为他不放弃,不放弃“希望”,哪怕他最后牺牲,但我觉得他还是理智的。
走出电影院,我就和一旁的母亲笑道:“真好,又看了一部大片呢。”
我想,我们也该去仰望下星空,因为,那里有希望。
关于影评
其实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客观来讲还是不错的。关注着这部电影于是我看了看豆瓣打分,从最初的8.5分掉到了8.0分,到今天7.9分。其实我在网上也看了不少了,本来有很多人是高高兴兴给打五星的,但是我发现很多人其实对《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抱有很强的批判性,直接给了一星。再看看评论,不少人都说什么与科技不符与现实不符,还有人说什么看到吴京的演技就尴尬,直接给差评,更有甚者,连电影都不曾看,就直接给了一星,还谩骂打高分的人,觉得他们智商有问题。最近我还发现有些人在微博上洋洋洒洒地写了几千字来批判《流浪地球》和刘慈欣,全文并无任何论据,却信口胡说。不难发现,总是有那么一些人是为了批判而批判,为了挑刺儿挑刺。虽然我相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不得不说通过《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实在是太多人肆意对这样一部科幻片妄加评论了。
而在外媒报道上,对《流浪地球》这部作品的评价就中肯的多。报道中称:
“中国电影试图将我们的星球带离太阳系,在影片的故事中有一个前所未见的元素。片子看起来甚至超越了好莱坞的标准。”
另有《纽约时报》评价道:“中国电影业终于加入太空竞赛。”
其实我说写这么多,想说什么呢,我想说,时至今日了,中国国内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欧美国家的一切都比中国好。虽然说我们国家一直有别国的文化输入,但是有些人总是接受了欧美国家的科幻大片,可是当我们中国自己编辑制作演绎科幻片时,却总是无法接受。可是,中国也总是在向前发展的吧,我只能说虽然《流浪地球》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很多很多的缺陷,但是怎么说从客观来看它都是一部优秀的科幻大片,从我们国家的科幻片发展历程来说,它可以称得上一块里程碑,而且它的出现可以说是对中国的科幻片有了历史性的帮助。今天我偶然看到了关于《流浪地球》导演郭帆的观点,他说:“看到中美电影工业巨大差距之后,觉得我们必须先干起来,啥也别说,先干吧。”的确,想要缩小中美电影之间的差距,就得先从实践开始做起,而《流浪地球》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成果,它的出现,是想推进中国电影的发展,并不是像某些键盘侠所“输出”的那样。
我还想补充最关键的一点,其实我自己是不知道的,我对科幻这方面的了解少之又少。但我今天有兴趣在简书上查了查有关《流浪地球》的文章,幸得发现了一篇佳作。里面提到了关于科幻的解释。它上面提到:“科幻作品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硬科幻的核心思想是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和推崇。在手法上,硬科幻以追求科学可能的的细节或准确为特性,着眼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而软科幻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相对于’硬科幻’,作品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从能量的角度来看,用推进器推动地球远不如多造一些飞船来得节约能量和具有可操作性。但从文学角度看,这部作品的美学核心是科学推动世界在宇宙中流浪这样一个意象,而飞船逃亡则产生一个完全不同的逃离世界的意象,其科幻美感远低于前者。因此,对于《流浪地球》,大刘最后选择了美学表达。所以,如果严谨的区分这部作品,并不算是真正的硬科幻,而是软科幻作品。但这不妨碍《流浪地球》是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虽然不太懂这些方面,但我想,这可能也是对那些科幻杠精的最有效回答吧。
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给予中国的科幻片更多的宽容和希望,毕竟,它正是处于一个成长的阶段呢,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呢。
关于吴京与《流浪地球》
最后我觉得吴京还是得提,因为《流浪地球》的成功与吴京是有很大关系的。
当我看到很多人冲着吴京演技或者吴京这个人给《流浪地球》打一星的时候,我心里是不好受的。毕竟,一部电影,不客观分析,倒要主观因为一个演员打低分。而且,这个演员,还是吴京。
为什么在这里我要特别提一提他呢?《流浪地球》电影里特别鸣谢了吴京,各种单人海报只有他是金色的,各种大型宣传搞得让我们都以为他是主角然而戏份其实并不多。刚开始吴京其实只是答应郭帆来电影里客串一下,结果他不知不觉就客串了三十一天,而且还是零片酬。因为拍电影资金不够,剧组被撤资,特效预算不足,吴京义无反顾帮忙追加投资六千多万,从客串演员升级为出品人。他自己也笑称郭帆上演了一招武林绝学——“空手套’战狼’”。
其实这件事情我之前也并不知道,但是现在看来,吴京对《流浪地球》的贡献确实功不可没,如果不是他,可能在大年初一让人挤破门槛看的电影也不曾上映了。
最后
文章也写了不少了,在最后,我想向刘慈欣这样为中国科幻小说贡献的大师致敬、向导演郭帆致敬、向具有演员精神的吴京致敬、更要向所有为了中国科幻努力作出奉献的人们致敬!“想象力谁都有,但人们对科幻想象有一个误解,认为是让想象力戴着科学的镣铐跳舞,其实不然,基于科学的想象比普通的想象更广阔也更自由,因为科学所发现的世界和这个世界中的奇迹比传统的神话要广阔和丰富许多。科学不是镣铐,相反是想象力的助推器、望远镜或催化剂,在科幻文学中,科学提供的不是限制而是自由,对于想象力,科学不是一堵墙而是一条路。”——刘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