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长转变关键态度,爱可以无条件,但付出要有限度孩子休学后,家长的态度会有明显的变化。从过去的要求、命令,变得卑微而妥协。期待也越降越低,只要孩子能准时起床,正常吃饭,就什么都能答应。
但这种无底线的退让,反而助长了孩子内心深处的“恶”——这无关人品,而是人性使然。没有了上学的压力,在家里舒适吹空调,玩手机,父母还予取予求。这样的生活,孩子怎么可能愿意舍弃,主动上学?
所以,家长一定要调整心态,转变态度,给孩子传递清晰的信息:我对你的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但我对你的行为有要求。
在告知女儿后,我做出了三个改变:
断服务:不再送饭到床前,帮她洗衣服,而是提供食材和洗衣机,要求她自理;
断娱乐:不再给她额外的钱,去充值游戏和视频会员,每周只给一次零花钱,额度有限;
断情绪价值:不再一味承受女儿的负能量和坏脾气,明确表达自己的期望。
一开始,女儿不愿意接受,反应强烈。她质问我是不是不爱她了,厌烦她了?我看着她的眼睛,认真的告诉她:妈妈永远爱你,从你刚来到这个世界上,还没睁开眼睛的时候,我就开始爱你了。
但真正的爱,不是无条件的纵容,咱们一起努力,变得更好。女儿没再说话,但赌气两天没吃饭。到了第二天晚上,她禁不住饿,已经按时坐到了餐桌前。对我的态度,也不再那么颐指气使,而是学会好好说话了。无论多心疼,我们都要让孩子明白,一切都不是应得的,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懂得珍惜。
2、帮孩子化解负面情绪,修复亲子情感链接不管孩子表现的多么无所谓,在家躺得多舒服,他们心里都明白,上学才是最重要的。只是内心积累了太多的负面情绪和消极能量,无法化解,陷入了内耗、迷茫。
为此,我有意制造一些聊天时间,买来女儿爱吃的蛋糕和水果,一起追剧,唠嗑。聊天的倾向性不强,就是让孩子有个倾诉出口。不管女儿抱怨什么,我都不评判,不指责,只是耐心、认真的聆听。通过温和的反应和包容理解,让孩子感受到,她的情绪是被我理解和接纳的。慢慢的,女儿在我这里的安全感越来越足,倾诉的真心话也更多。我越包容她的情绪,接纳她的想法,女儿的对抗情绪就越少。她开始表露自己的疑惑:可我不上学,以后怎么办呢?人要是能永远无忧无虑就好了。
可见,再执拗的休学孩子,内心也有很多恐慌和无助。我开始跟女儿分享自己的人生历程,还有小学同学、初中同学、同事朋友的选择和人生。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女儿了解了很多不同的人生模板。她逐渐明白,生活没有固定公式,每一次选择和努力,都会走向不同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没有后悔药,落子就要无悔。她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人生,和想要的未来。这样的触动,比过去说教一万遍都管用。亲子关系修复了,紧密了,能更好的滋养孩子,让孩子的力量恢复的更快。
3、从易到难,重建孩子的信心和责任感,助力返校的勇气休学在家的孩子,即使萌生了复学的想法,也很容易产生退缩。因为松懈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都不足。畏惧失败的心理,会让他们像鸵鸟一样,只想把头埋进沙子里,逃避压力和痛苦。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帮孩子重建信心和责任感。我从小的事情开始,从易到难,引导女儿一点点走出摆烂的状态。先是用征求意见的语气,问她愿不愿意帮我擦地,刷碗。等她习惯后,再让她帮我倒垃圾,取个快递。
在建立责任感的过程中,也在引导她走出家门,重新感受微风和鸟鸣。小区里的欢声笑语,儿童的打闹声,还有郁郁葱葱的树木,阳光,都会给孩子注入生机。
当她的内心逐渐打开后,再给予积极的反馈。女儿提出想出门买书,我立刻转账,鼓励她多买。我明白,这是女儿的心态有了转变,她想要摆脱躺平,变得更好。经过不断的调整,现在女儿也已成功复学了。
再次回到学校,她变得不一样了。过去的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有信心,有动力,因为这是她主动的选择。这段难熬的经历,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孩子用躺平威胁、控制父母时,他们眼里没有光,只有黑洞般的恐惧。真正的拯救,不是把他供上神坛,而是扶他站在坚实土地上,一步步支持他往前走。这个过程必然会有对抗,但唯有经历这些,那个被恐惧吞噬的孩子,才能真正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