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跳了几下绳后回寝室,路上,细雨蒙蒙。校园里非常地静,前段时间工程的机械声今晚停滞下来了。于是,能听到了细雨落地时的滴滴响声,还有落在不同树不同叶子上的不同音阶的细微沙沙声。我时而踏在干地里,脚步是干脆的声音,如敲打着鼓点,时而踩入积水处,伴有水溅的清亮声,还有自己的裙裾金属环扣随步伐撞击的清脆之音,在黑夜寂静的背景下,任何细微的声音、清脆的声音,都会被夜用静来放大,让耳朵去赴一场盛晏。一切和谐而安宁,然而又并非孤寂,我知道校园里还有好多人,只是大家都躲雨在房间里,并未感受到自然之美。
上次因为老公开车,我自然而然放心地闭上的眼睛,发现很奇怪。当我们闭上眼睛时,周遭的杂音瞬间就会成了大脑里的主角,平时自己开车时,总听不到自己车轮压过公路时浑厚的声音,同时也能感觉到车轮碾过石子时,小石子弹到底盘时的轻微地“铛”一下。
忙碌于喧嚣世事的我,好像很久没有与大自然融合于一体了。今晚,听着细雨的微吟,想起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记不住内容了,只记得余先生用了那么多的叠词来写雨。就连那一个“雨”字,就给人以滴滴答答,淅淅沥沥之感。
说起听雨,自然又想起蒋捷的那首《虞美人》,那是听雨的经典之作,而一直认为,这雨,一定要是江南的春雨,才是那样的温和柔情。才会有少年听雨,红烛昏沉的意蕴。那一定是一个迷人的夜晚,周围是一片水域,红绸带飘飘逸的舞榭亭台,江南的雨带着莲子的清香,配着舟女的渔歌,宛转而悠扬,雨是毛毛细雨,空气中也弥漫着雨雾的芬芳,那是一个让人沉入美梦的夜晚。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少年未识愁滋味,连雨也是温柔乡里的。而中年人的漂泊流浪,给雨添了几多愁绪。不再是迷蒙的春雨,而是凄沥的秋雨。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雨触发的是泪思,雨打芭蕉,有诗的意境,有诗的韵脚,而对诗之人,已此生不能相见。雨浇得一切都变冷,心亦寒透。
想起自己高中时,年少未识滋味,也喜欢行走于蒙蒙细雨之中,任雨毛抚湿头发和衣袖。邀二三好友,在细雨中绕着操场走,霏微细雨,满路春泥,轻语呢喃。向来不爱撑伞,无论是雨淋还是日晒,常常用手遮住头就往前冲,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健忘,雨伞也随备随丢。
江南,缺了雨,也就缺了灵性。烟雨朦胧,正是江南风味。而特别是石屋、石巷、石头路在雨中显得更为浑厚、清亮,另人想到的是未开的璞玉,晶莹的亮光好似从里面透出来。这样的巷子里,令人渴盼的是那一个婀娜而撑着油纸伞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