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自救,就是无论面对任何困境,都有自己选择用何种态度面对的权利。
科学的魅力正在于它诗一般的梦幻。爱因斯坦曾说:“亲爱的女儿,爱可以照亮整个宇宙,它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一个付出一生心血想要彻底解决统一场论的怪老头,却对女儿说出这样的话,似乎有些显得不符合真实。从科学的角度看来,这样的话听起来有些痴人说梦,甚至还会被单纯地认为是一种文学性质的夸张。 但其实,或许理性与感性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存在,而是人与宇宙共存的合理途径。科幻,正是这样一种杂糅着人性的温暖与科学的冰冷的“怪物”。总的来说它有以下经典。
复杂的知识体系《火星救援》这部电影中涉及的知识面之广,是我目前看过的所有电影里最多的,他不光包括有天体物理,甚至还包括有生物化学,乃至微积分数学等的各个方面。 火星种土豆来保证食物供给,借由已经报废的观测器发送救援信号呼唤人来搭救,神乎其技的操作让人惊叹。 当然,如此身怀多技自然是显得有些不合常理的, 影片并没有将男主“马克”过于“神化”,单单靠他一个人的智商自然不可能完全脱困。 地球上的人们同样也给予了他巨大的帮助,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美国的NASA,各界人士的智慧碰撞与交流,才促成了这次救援成功。
不放弃每一位遗失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影片恢宏的背景下,全世界的顶尖知识分子团结起来为火星上的难民提供帮助。中国北京,美国NASA,俄罗斯,这些似乎在政治上有一些矛盾的国家在面对火星上的难民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依靠彼此的智慧拯救人类。 第一次,地球上的全人类与宇宙的恶劣坏境站在了对立面,人类全部站在同一战线。这种独特的情怀带动着每一位观影者的内心。
坚强独立自主的主角形象塑造。恶劣的环境下,男主马克在火星上经历的孤独是很难让人想象的,但男主并没有忧郁或失控,而是正确地排解了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困境中不放弃希望努力求生。为观众树立了一个坚强且极富正能量的航天人形象。抛弃幻想,面对现实,用正确的方法帮助自己逃脱。
如果把《太空旅客》和《火星救援》对比着看,你会更了解人的心理。 在《太空旅客》里,机械维修出生的男主人公在前往另外一颗星球的休眠旅行中提前九十年醒来,他的休眠舱出了问题并且无法维修。飞船上生活设施应有尽有,舒适的客房,食物、美酒,甚者还有一个几近真人一样的机器人可以和他聊天。
但是,主人公在一年时间内多次濒临崩溃,因为他不想一个人在这艘别的人都在沉睡中的飞船上度过余生——他害怕孤独。而在《火星救援》里,男主人公因为沙尘暴独自遗留在火星上,缺氧、缺水、缺食物,受了伤,却努力地探索一切活下去的可能。
这说明人们在物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空虚。这不是正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写照吗?现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算衣食无忧,而人们的精神变得空虚。
他的心有一个始终固定的着落点——他要活下去。因为这份专注,他活了下来,一个人在火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