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埭,记不清去过多少次了。近十年来,我几乎每年都去叶家埭,不仅仅是腊梅开放的冬季,也有别的季节,比如有朋友想来探梅,我便领着去。
能把国内外的文人墨客招引过来,那树腊梅是如此的神奇!
想要了解这树腊梅,必然要说说叶家埭古村落的来历。
北宋初年,吴中叶氏的始祖叶逵带着家人由乌程(即现在的浙江吴兴)迁居到苏州太湖洞庭山,到了玄孙之子叶梦得(1077——1148年)就成了官宦书香门第。叶梦得的后裔分十个支派,散落在苏州附近一带,其中一支迁居到了吴江同里。明初,富有的同里叶氏因为抗拒明王朝欲把他全家迁到南京的旨意,惨遭满门抄宰,唯有不满周岁的叶福四被佣人悄悄带出,送到分湖边的陆家,改姓陆。后来,明朝大赦,福四恢复叶姓,并将居住地称为叶家埭。叶福四是分湖叶氏的始迁祖。
在叶家埭这个自然村里,经过几代人的打拼,叶氏渐渐成为当地大姓,到了明朝晚期,更是人才辈出。
叶绍袁出现了,他是进士叶重弟的儿子,因为年幼体弱,曾过继给袁黄抚养,所以取名绍袁。绍是继承、相传的意思,袁指袁黄,即后来的袁了凡。
叶绍袁与他父亲一样,也考中了进士,并在外面做过官,但他辞官回家了,因为他不喜欢官场中的繁琐礼节,更喜欢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和妻子儿女尽歌咏唱酬之欢。
那段时间,是叶氏午梦堂最为风光的时期,寄养在舅舅家的叶小鸾也回来了,叶绍袁与妻子沈宜修以及生养的八男四女,形成了家族文学群体,陶醉在诗词唱和之中,并诞生出大量的诗词作品。
叶绍袁与夫人沈宜修都长于文笔,四个女儿都写得一手好诗。二女小纨写了杂剧《鸳鸯梦》,成为我国第一位女戏剧家;三女叶小鸾最为优秀,被称为我国十大才女之一,可惜17岁就去世了,她的遭遇被公认为《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原型;六子叶燮是清代诗论大家,所著《原诗》被视为清代诗学最高水平的论著。
分湖叶氏是继曹操、苏东坡家族后的第三个文学大家庭。
尽管,明末清初,叶氏家族惨遭兵难,亲人一个个离去,但是叶氏家族满门风雅,出类拔萃,成为千古奇谈。
听说叶家埭要动迁了,不等腊梅花开,我就迫不及待地赶去。
这条东西向的水泥路,就是厍星公路通往叶家埭的主要道路。我的娘家就在这条路的尽头,小时候不知走过多少遍,因为动迁,娘家的村庄消失不再,这条路的尽头也被种上了大片的树木。
从这条路进去,大约两百米,往南拐进一条水泥路,所见村庄便是叶家埭村。
路边的村庄(叶周东小港和西小港村动迁多年)已经没了,空旷的田野里只留下水稻收割后的稻梗枯柴,给人萧肃、荒凉的感觉。
村口有块小空地,是简陋的停车场。停车场附近,是一人高的大片芦苇,潇潇冷风下,还能看到一畦绿色的菜地。一位老太太正在地上割菜。
“动迁后,再也没有土地了,想吃蔬菜只能买了,买的菜没有自家种的好吃……”老太太自言自语道。
这就是叶家埭村,叶氏午梦堂遗址就在右前方。这个村,即将动迁了,据说一部分村民已经签字搬离。
我的心情有些沉重,脚步变得缓慢。
同去的老吴,已经走在前面。
红色的“拆”字,引人注目。标有“拆”字,说明这户人家已经通过资产评估。
有户人家的正屋已经人去楼空,门户敞开,但是一侧的小房子却紧紧关着门,上面写着“我家未拆,请不要拿东西”。
这是什么?老吴说,估计是多年前屠宰牲畜用过的大灶头。
不知不觉走到了午梦堂遗址所在的院落,发现铁门紧锁。守护腊梅的汝老伯今年故世了,唯一的儿子小汝是个智障残疾人,年近40岁,未能成家。这个点,他不知去了哪里?听隔壁人家说,那头凶悍的草狗被他以80元的价格卖掉了。院子里静悄悄。
为了了解院子里的境况,我爬上了围墙外的一堆乱砖,拍下了下面的那张图片。
虽然正对着腊梅树,但她被院中院低矮的围墙挡起了大半,看不甚清楚。
上面这张清晰的腊梅树照片是老吴前一天拍的,小汝同样不在家,老吴从围墙上爬进去,非正当地拍下这树腊梅。
看腊梅枝条,估计红蕊腊梅花还有一个月左右才开放。
这树腊梅距今已有394年了。那一年,叶小鸾刚满10岁,她从舅舅家回到这里,在她的疏香阁前亲手种下了这树腊梅。
如今,午梦堂不再,疏香阁也无踪,但这棵腊梅树依然生机勃勃,寒冬腊月里,向世人绽放出一朵朵红蕊。
这就是红蕊腊梅。照片摄于2015年2月。
两年前的冬天,为了赏梅,我连续两次去了叶家埭。那时的汝老伯,身体状况已经不是很好。
如今,老人家不在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可见。
河边的旗杆石是古物,也是重点保护对象。据统计,到清末,分湖叶家共有11名进士,17名举人,224名秀才,历史上曾有13对半旗杆石铺陈在午梦堂前的临河岸边,旗帜飘扬的时候,映红了大半个分湖,成为美谈。
现存的旗杆石,已经不满13对半了,但仅存的几块始终坚守在河桥上。那些小而圆的旗杆洞像张开的嘴巴,似在诉说着什么。
叶家河桥的正对面,原是叶家的荷花荡,如今是两幢二层楼房,动迁后,它们也将消失,就像几百年前消失的荷花荡一样,一切归于原点。
后院的竹林是汝老伯在午梦堂遗址上亲自种植的。他是汝家的后人,他的职责就像他的前辈,忠心耿耿地守护在叶家的遗址上,直至生命的消亡。
三百年前,叶绍袁六子叶燮的女儿嫁给了黎里汝家,叶汝联姻。后来叶家遭难,家园破碎,叶家女儿毅然带着汝家夫婿回到娘家,坚守着残存的家园。到了汝老伯这一代,老婆早逝,儿子痴呆,日子过得极其凄凉。
附近几户人家也将拆迁了,看到墙上的名字也姓汝,不知为什么,我竟然想到了黎里汝家,难道是叶燮女婿家的后人?与汝老伯同族?
看到那些被堆砌起来的不规则石块,貌似很古老的样子,我又想起了午梦堂,或许它们就是从废墟里挖出来的残存者,曾经见证过午梦堂的辉煌。
石块默默无语。冷风吹过,竹园里发出沙沙的声响,一缕缕飘过来,不禁打个寒颤。
隔壁两幢楼房的主人也姓叶。几年前,我与80多岁的叶老太闲聊,说起她的小儿子,竟然是我高中同学。老太太的印象里,还有点叶家老宅的模糊影子,说她中儿子的这幢楼原是午梦堂古宅的大厅,正对着旗杆石铺陈的河桥……
这次去叶家埭,遇到的是叶老太的女儿,叶老太去年过世了,儿子们都在外面发展,难得回乡下,于是,看管家宅的任务交接给她的女儿了。
午梦堂遗址的西侧,还有一幢破旧的老屋,这次也在拆迁之中。
叶家埭村的西端尽头,无陆路可走,水路通向莲荡。
结束了叶家埭村的探访,走上村口的水泥平桥,再次回望,想把这里的景物刻在脑海里。因为,再次来,肯定另有一番景象。
离开叶家埭村的时候,恰在路边看到了朋友杨总的企业。停车,走进去。杨总夫妇热情招呼,并设午宴款待。至此,原本寒凉的身体渐渐温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