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李吉银老师的课,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位老师的笑容,他的课堂给我的感觉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深入浅出。李老师的课堂朴素而又生动,简单而又充满内涵。尤其是课堂环节的引入十分自然,让我敬佩不已。
课前李老师和孩子们的沟通,看似闲聊,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看似与课文毫无关系,却顺理成章地引入课题。李老师问孩子们:“会笑吗?都说你笑起来真好看,笑一笑我来看一看。”学生们不禁露出了笑脸,原本的紧张都消失了。李老师接着说:“刚才我在校园里遇到一个小男生,我第一眼看到他就说,你肯定是四年级的小学生。”“我是怎么知道的呢?推想出来的。” 这时我产生了疑惑,什么时候才开始上课呢?这些“闲聊”有意义吗?只听李老师继续问道:“我姓什么?”孩子们答道:“姓李。”“十八子‘李’会写吗? 这个李不仅可以表示我的姓,它还可以表示一种水果。”孩子们异口同声——李子。
李老师板书“李”字,又接着说:“我们再来猜一个字,谁猜对了,我就觉得你太了不起了。”课件出示“戎”的古文字,学生一下子就猜到是“戎”字,李老师又板书了“戎”字。
看到此时的板书,我明白了原来之前的聊天是为了顺其自然地引入课题。接下来李老师自然地引入新课:“其实这是一个生字,它是指上战场时穿戴着盔甲。”揭示课题后李老师让学生猜测题目《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意思。学生说是“王戎不拿道路旁的李子”,李老师通过出示图片(高高的李子树上挂下来的李子)引导学生说出“取”在文中的意思其实是“摘”,这种方式让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更准确的解释,并改正了过来。
在指导朗读课文时,幽默的李老师又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些惊喜,他问:“我们班有读书读得好的同学吗?”大家都指向班里的一位女生,她自信地站起来,看样子已经做好了读书的准备。这时,李老师出乎大家意料地说:“现在请朗读大王推荐一个朗读小兵来读一读。”看得出来大家都没想到会这样,但正是这样的出其不意,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注意力更集中了,生怕错过展示的机会,果然“小兵”不负众望,通过朗读让自己晋升成为一名“将军”,这样有趣的朗读体验让枯燥的文言文阅读充满的趣味性。
李老师像玩儿一样、如同聊天似的上课让我了解到了怎么教文言文才能让孩子更加适应,怎么才能有效的去教。他一直关注着语文的核心素养。我们语文学科教学的任务是思维、审美、文化。其实这些所有的学科都有,但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可能是我们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所以任何一节语文课,我们都得把与积累和运用,放在首要的位置,按照李老师说的就是“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所以读好文章十分重要。
李老师希望我们要理性,要勤于思考、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推理、判断,像《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一课,对于王戎这个人物的形象,课堂上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孩子们阅读、指导孩子们读好这短小精悍的文言文,用精彩生动的语言讲好这个故事,在反复的读和思考中深刻感受人物的形象。有许多环节看似“浪费时间”,但其实都是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李老师认为“教学要舍得浪费时间。”他这个浪费当然不是教师不作为,在课堂上放任自流,而是有设计地把课上的时间还给孩子,给更多的孩子自由阅读、自主思考的机会。孩子们通过他们的对话把王戎这个人的聪慧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评价人物的同时,自己也获得新的认知体验。如果我的课堂也能够静下来、慢下来,在关键处“浪费”一点时间,或许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学生如此,教师也是如此。
张甸中心小学
李燕婷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