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年,年仅30岁对刘秀在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距他只身独闯河北大地,到“跨州据土,带甲百万”只用了三年时间。接下来刘秀用了十二年时间,次第削平群雄,再次以“汉”这个旗帜一统天下,成功把汉朝的国运又延续了一百九十五年。
这位功绩伟业不亚于任何一位开国君主的“世祖光武皇帝”,被称为“自三代以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王夫之语),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存在感极低,连带和他一起创业的小伙伴,文韬武略都不弱于历代人杰号称“云台二十八将”(邓禹、岑彭、贾复、朱祜、陈俊、臧宫、冯异、祭遵、王霸、铫期、坚镡、马成、傅俊、杜茂、刘隆、马武、任光、吴汉、景丹、寇珣、耿弇、盖延、王梁、李忠、万修、邳彤、耿纯、刘植),相对于之前的“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还有樊哙、夏侯渊、曹参、周勃等,和后来的东汉末年三国一系列文臣武将,如蜀汉“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诸葛亮、庞统、马良、魏延、姜维等;曹魏“十虎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庞德、李典)、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东吴“四英杰”(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太史慈、“十二虎臣”(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等的知名度,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就连刘秀亲手开创的“东汉”王朝,相比于历朝历代大一统王朝,存在感都低得要命,唯一比较闪耀的亮点,大概就是王朝末年那一段群雄逐鹿的戏码,尤其经过元末明初罗贯中加工过的通俗小说《三国演义》,变得更加精彩纷呈,脍炙人口。由于小说的影响,连末代君主汉献帝,知名度都高于刘秀这个“深略纬文”“赳赳雄断”的开国君主。
据《后汉书》记载,刘秀做皇帝后返回故乡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置酒招待宗亲,赏赐钱物。这时宗室中众多女长辈趁着酒劲,互相谈论说:“文叔(刘秀)少年时谨慎诚实,与人相处不会殷勤应酬,一味的忠直温和,想不到竟能做下这样的大事业!”(甲申,幸章陵。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置酒作乐,赏赐。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在长辈的眼中,刘秀从小到大就是一个乖乖孩子的形象,甚至有些腼腆的像个女孩(唯直柔耳),翻遍史书,用“直柔”来形容一个开国创业的君主,应该只此一例。
大抵创业者都是英武果敢,个性鲜明独立,有勇于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的勇气,深谙权谋心术,而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开创之主的刘秀,从小给人的感觉都是循规蹈矩,斯文老实,喜耕种,而且读诗书,深懂儒学,亦曾到长安入“太学”深造,学问可以说是历代开国君主里面最好的,表现也是最安分守己。反而刘秀的哥哥刘縯“性刚毅,慷慨有大节……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倒多少有些高祖遗风,有点开国之君的个性。刘秀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低调性格,与哥哥刘縯张扬豪迈的个性,形成鲜明对比,刘縯也经常取笑自己的弟弟(“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刘邦)兄仲。这也说明,刘縯以高祖自居)。
刘秀自九岁就成为孤儿,从小由叔父刘良抚养,与哥哥刘縯相依为命。刘縯十分疼爱这个弟弟,由于幼年失怙,在强势哥哥的一直羽翼爱护之下,刘秀份外懂事和听话,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只知道刘縯有一个性格文静,为人低调的弟弟,刘秀本人并不出名。而刘秀自己这辈子最大的心愿,也仅仅只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丝毫没有“彼可取而代也”(项羽语)和“大丈夫当如是”(刘邦语)的雄心,一心只想跟随自己的哥哥,甘愿好一个小弟弟配角的位置。
从早期起兵的情况,一切主要都是刘縯在操作策划,联络说服各种势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壮大起义队伍,在刘縯的努力下,绿林、平林、新市等各种势力纷纷加入,而且刘縯文武雄才,领兵作战,屡战屡胜,“宛城之战”面对严尤、陈茂率领的优势兵力,刘縯指挥部队“陈兵誓众,焚积聚,破釜甑,鼓行而前”,一举击破敌军,包围宛城,随后单枪匹马说降新野,威名大振“豪杰威归于伯升(刘縯)”。即使刘秀也取得了昆阳大捷这样彪炳史册的赫赫战功,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刘縯这个哥哥仍然是无法取代的主角,就连王莽也只认识刘縯,不晓得刘秀,下令有诛杀刘縯的封食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并赐上公的官位。同时还下令长安的官署及天下乡亭的门侧堂上,一律画上刘縯的图像,每天令士卒射击画像,作为发泄和诅咒(王莽素闻其名,大震惧,购伯升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使长安中官署及天下乡亭皆画伯升像于塾,旦起射之)。
如果按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刘秀或许一辈子都只能是陪跑的配角,只是历史的发展往往都是那么意想不到。
他们两兄弟在起义之后都与帝位失之交臂,原因是团队做大以后,成分复杂,刘縯为人过于英明神武,锋芒外露,绿林、平林和新市军的领导人觉得一旦刘縯称帝,怕受到约束,慢慢自己的部队也会给刘縯收编掉,抢先立了懦弱好控制的刘玄为皇帝(年号更始,是为更始帝),压制打击刘縯和刘秀两兄弟的势力(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怕升威明而贪圣公(刘玄)懦弱,先共定策立之),仅仅封给刘縯大司徒、汉信侯,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这样一来的结果,导致“豪杰失望,多不服”,随着刘縯和刘秀兄弟威名越来越盛,内部的矛盾越发尖锐,刘玄和绿林军设计陷害刘縯的部将刘稷,派兵去收捕,刘縯为救自己手下,前往据理力争,结果正中下怀,连同刘稷一起被杀害。
一辈子活在哥哥光环和羽翼保护下的刘秀,彻底失去了靠山,刘秀目前必须面对的考验,如何活下去,在没有哥哥的保护下,一个乖孩子如何在纷扰的乱世中活下去。
接下来的事情,刘秀做得非常好,非常出色,当收到哥哥被害的消息,刘秀第一时间跑回宛城向刘玄请罪,对刘縯部将不私下接触,深深的引过自责,言谈间绝不提自己“昆阳大捷”的功劳,甚至都不为自己的哥哥发丧,扮作若无其事,该吃吃,该睡睡(会伯升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光武,光武难交私语,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伯升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看到这样的一副厚道憨实的乖孩子模样,刘玄反而觉得不好意思,有点欺负老实人的惭愧感,为了出于心安,给刘秀升了官(更始以是惭,拜光武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刘秀的忍辱负重,韬光养晦,保存了自己,这一刻,他不再甘于默默无闻,哥哥没有了,天下间没有人再配得上自己去做他的配角,他要继承哥哥的大志,登上历史的舞台,做时代的主角,就差一个机会。
机会来得很快,刘玄的更始政权灭亡了王莽之后,全国其他地区还处于群雄割据,尤其河北一带形势特别混乱,“河北三王”和铜马、青犊等各种势力纷扰交错,各州郡都持观望态度,刘秀抓紧这个机会,在亲信冯异的建议下,厚加结纳刘玄的亲信尚书曹诩,获得了出使河北的任务,好孩子的独立自主创业之路,正式拉开序幕。
公元23年,刘玄遣刘秀以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事,持节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当年在长安太学一起求学的同学邓禹杖策北渡,追随刘秀,劝刘秀“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深得刘秀之心,只是刘秀当时并无兵马,只有一个行大司马事的虚权,当地的地头蛇根本没拿这个乖宝宝当一回事。
就在刘秀到河北不久,河北当地地头蛇前西汉赵缪王之子刘林就了拥戴一个叫做王郎算命先生(诈称汉成帝刘骜之子)在邯郸称帝,并联合广阳王之子刘接,一起追杀刘秀,刘秀手上没一兵一卒,整个河北几乎都在王朗手上,刘秀踏上了流浪河北的旅途,一路狼狈不堪,好几次险些丧命,有一次逃命到饶阳,饥渴难忍,就诈称自己是王朗邯郸那边的使者,去骗吃骗喝,差点被识穿。在逃命的路上,遇着冰封雪寒,冷风如刀锋刮过“面皆破裂”,惨不忍睹,在呼沱河欲渡无船,亏得河面结冰能过人,才逃过一劫。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情形下,刘秀表现出惊人的意志和精神,一直支撑着在绝望寻找希望。皇天不负有心人,流浪到下博城西遇上了一个神秘的白衣老人,带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消息:加油啊,信都郡是忠于长安政权的,离这里只有八十里路(进至下博城西,........有白衣老父在道旁,指曰:"努力!信都郡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刘秀总算能有了一个安身之地,接下来就是一路开挂逆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先是征召了4000兵马,把附近州县逐一击破,稳定周边局势,然后派人继续招揽还没有倒向王朗那边的州郡,同时大力笼络地方豪强,为此不惜辜负当初立誓要娶的女子阴丽华(娶妻当得阴丽华,两人一年前已在宛城成婚),另娶了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得到了当地豪强大族的支持。慢慢地上谷、渔阳两郡都精锐骑兵加入,刘秀如虎添翼,而且还得了一员猛将,上谷太守耿况之子耿弇,势力日渐强大,开始反攻王朗,打得对手望风披靡、溃不成军,公元24年,在“南栾之战”,以少胜多,攻破邯郸,擒杀王朗,彻底平定了河北最大的割据势力,获得黄河以北广大地盘,基本奠基了一统天下的格局。
王夫之曾经评价:“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意思是说,刘秀的创业之路,比他的祖先刘邦更要艰难得多,在那个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年代,像刘秀这样的性格“直柔”的乖孩子,面对一个虎狼环伺的环境下,最终笑到最后,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正如某伟人所说:“人常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刘秀是个例外,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他在家读书,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轰轰烈烈,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这样一个艰难险阻起家的人物,作为一个开国之君,或许是读书人的低调谦守,使他身上并没有多少“匪气”,也少了很多能引起别人关注的个性,乖孩子奋斗的故事,远没有坏孩子逆袭的故事,来得这么有吸引力,才是刘秀这样一位“允冠百王”的开国之君存在感弱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