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过去二十多天,成绩公布也不久,招生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个时候,谈谈教育是合适的。
按当前的体系,成绩最好的学生会被各名校招收。本科毕业后,有1/4会以公费留学的形式流向国外,其中美国是主流入地。从公费留学的审核过程来看,可以说这批人就是最好的毕业生。美国只要有办法留住这些人,就可以永远在科技上压制你。美国也确实做到了,近九成的公费留学生毕业后,会流向当地的企业,研究所。他们享受高薪厚禄,也兢兢业业,回馈巨大。而剩下的一成多成为海归,难道是报国心切,对国家忠贞不渝?我看还是没人要的留学次品居多,德才兼备的罕见。因为科学无国界的思想宣扬,美国科技灯塔的形象塑造,流利英语带来的异国轻松融入,早已将这些人脆弱的家国情怀粉碎。献身科学本是高尚的情怀,但当人们认为只有在美国才可以搞科研,再与自身利益交织,你所看到的就是,本国的莘莘学子,将青春热血奉献给外国,体弱智衰,失去利用价值时回来赋闲养老。甚至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养尊处优。
青壮年之后,人的智力和体力一样衰退。科学家也是这样,青壮年时有重大发现,然后,不是啃老本就是江郎才尽。爱因斯坦算勤奋的人,但广义相对论之后,也陷入沉寂。牛顿的后三十年甚至都不再研究科学。那试问这些年迈的海归,青壮年时的智力成果因属于职务技术成果,都以专利、技术秘密的形式归于外国企事业单位,现在老矣,还能有何奉献?教书的话,国内不缺教授。能发光发热的,恐怕只有总工程师这类,能传授点项目经验。剩下的徒有其名,套用商业的话,就是性价比低。
你投入巨大的财政支出,从懵懂开始培养孩子,持续十几年。最后遴选出的凤毛麟角,堪称最有天赋,出类拔萃的人才,却为外人所用,这人还是你最大的对手。这种舍己为人的教育制度,是不成功的。它的设计者,及对其弊端坐视不理的有司,都是失职的。美国对你技术封锁,设备禁运,却放任你公费留学,为何?只能是它自身受益匪浅。
晚清,国人对科学一无所知,要靠留学引进知识与制度。现在,学科完备,教育体系已成,还总寄希望于引进,只会永远受制于人。德国人二十世纪在科技上取得的辉煌成就,难道是靠留学取得的?显然是靠自己独立科研。
杰出的人推陈出新,伟大的人革故鼎新,没有一颗探索的心,到哪都会是拾人牙慧。这心不光是意愿,也关乎勇气。当实验设备有了,学术杂志能订阅,文献库能访问,万事俱备,还有什么阻碍着科研?我觉得现在最大的问题已是缺乏对本土教育和自主研发的信心,所以本科毕业要去深造,研究生毕业还要去深造,就是没勇气独立探索。科技真有那么深奥吗?
技术既可能是新基础理论的延伸,其商用过程,准确的说是烦琐而不是深奥。技术也可能仅基于经验或者创想,这更不深奥,推动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就是典例。古人都能凭经验创想开发众多伟大的技术,现在的中国人说不行,不可原谅。
科学,除了数学讲究演绎推理,逻辑过程复杂,其他学科发现,有的在描述现象,有的是多次现象的规律总结,还有的只是对现象的附会解释。附会解释,本质属于猜想,其逻辑脆弱,推理不严谨,都不能构成证明,最后还要凭实验验证。这些,并非我信口胡诌。奉为科学之父的伽利略,最深奥的研究就是描述匀加速运动。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就是天文观测后的规律总结。而牛顿在其基础上,结合向心力公式作进一步的猜想,得到了万有引力公式,其三大运动定律,更是直接的猜想。青霉素作为现代医学一大支柱,其发现更是偶然。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溶解附近的葡萄球菌,便猜想青霉菌分泌了某种杀菌物质,后面便是与其他科学家的烦琐分离提纯过程。所以科学发现也不是神乎其神的,只要有勇气探索,中国人也可以在世界首次合成蛋白质,发现青蒿素,杂交水稻。哪怕是六七十年代,这样条件差的时期。袁隆平的成就源于1960年对一株异样水稻的发现与思考,并于1975年,正式完成制种。他与屠呦呦一样,都是地地道道的本土科学家,成就也是在改开放前完成的。
现在的理科教材是有缺陷的,往往直接给出一个定理,然后考察运用。长此以往,学生将懒于发现规律,只想着现成规律在理想条件下的运用。所以要简明扼要的介绍这些定理的关键发现环节,它可能是一个偶然现象,也可能是一组有规律的实验数据,还或者是一次推理,大多并不复杂。介绍这些,既能启迪学生,开拓其思维,还可以打破神秘,避免盲目崇拜。现在的理科教材,从初中就一直在培养,对欧美人的盲目崇拜,却不去了解他们的探究方法,沉溺于化用公式解题。弊端极大。此外,还应该介绍一些实验器材,了解其功能与操作,实际做些经典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