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杂是个技术活儿
一、前期准备
1、根据坯地需要进行分类,把需要素烧和不需要素烧的分开。
2、清理干净坯粉,粗略检查。
3、有接头的坯或口面大而薄的坯,先涂上一层煤油,检查是否有噘嘴和黏合缝隙。
二、素烧(红炉)
将需要素烧的坯素烧。素烧是将坯在电窑炉里低温先烧一遍,烧过之后,坯已经近于陶,对于下一步的操作和提高高温烧制的成品率很有帮助。
素烧又分为三个环节:
1、垒坯满炉。有些坯可以垒在一起,有些却不能,能垒的垒多少,垒多高,都有讲究。更要讲究的是摆放,就是满炉,什么坯放什么地方,相互之间有什么影响,都要随机应变,因为每一窑烧的可能都不一样。
2、烧炉。烧炉有点像烧菜,要掌握火候,急了不行,慢了也不行,不同的品类,烧的时间也都不一样。
3、开炉。这个环节相对简单,要注意的就是慢,让窑温满满降下来,快了就容易出问题。
三、补水和内壁上釉
这是打杂中技术上要求最高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一件瓷器而言,胎与釉是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一切装饰的根本载体。拉坯利坯的环节都是胎体成形的过程,补水上釉则是对釉的处理,至关重要。
1、整坯
A、打砂纸(打磨掉坯体上的利坯刀痕,使坯更平滑)。
B、补气泡(如果发现有气泡沙眼得用泥浆补平)。
C、修整缺口(用原泥浆填实缺口)。
2、补水荡釉
补水是用像毛笔一样的刷子沾水将胎体刷一遍,制坯的过程中,有很多个环节要用到这个工序。外壁的补水是在内壁上釉之后。一来,刷掉外壁上的粉尘;二来,内壁上釉时难免会有釉漫到或溅到外壁,特别是口沿部分,需要细心地处理,这样,外壁再上釉时,就会更平整,同时,也避免胎体出线问题。这样的工序虽然细小,稍不注意,却往往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A、内壁补水或荡水。这是对内壁的处理,就是上釉前再一次彻底将内壁弄干净。
B、内壁荡釉。内壁以荡釉的方式上釉
C、内足补水。圈足之内的底部,上釉前同样要补一次水。
D、内足荡釉。也是用荡釉的方式上釉。
E、外壁补水。
以上每一步都要待干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四、上外釉、起釉及镶口
1、根据操作需要,外釉或蘸或吹,也有蘸一遍吹两遍的操作方式。
2、内足釉色与外壁釉色不统一时,先在足内上涂上一层可撕胶。
3、外壁蘸釉。外壁施釉是以蘸釉的方式。
4、检查内外釉上釉情况,修整釉面不平整、气泡及针孔。有可撕胶带撕掉。
5、根据需要进行均匀吹釉
6、上利坯车镶口(古代有一类瓷器口沿是酱色,叫紫金口,就是在口沿处施一层酱釉,就是这道工序;但即使没有紫金口,也要做这道工序,只是镶的釉还是透明釉
7、上利坯车起底足釉(把底足的釉除去,足的底部是不能有釉的,不然烧时会粘在底板上),有些也可以用湿海绵拖底足釉。
五、满窑
满窑就是把要烧的瓷器在窑里摆满。听起来,这算不上是多难的技术活儿,不过其实大有讲究。古代满窑知识负责搬运和填装,摆在什么位置,在第几层,各个匣钵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怎么样的,这都要由把桩师父来指挥,是一个作坊的核心技术。不过因为现在的烧窑比古时容易,打杂的师父也常常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