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当我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也是个失魂落魄的人。
二十一岁的年纪,正是青春热血,未来无限可能的好年华。但是史铁生正是在这样的年纪截瘫了。
离他家很近,有一个园子--地坛,它当年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当他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就摇着轮椅总是去地坛,一天到晚耗在那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他的轮椅碾过地坛几乎每一寸土地,几度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最后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因为想通了死是一件不急着要做的事,他便决定试着活一下,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
然后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他带着本子和笔,到园中找一个不为人打扰的角落,偷偷地写。为着不甘心;为着试一试这种活法;为着“作家”这两个被人看重的字;为着想让为他悲伤、担忧的母亲以自己为骄傲……
这一写,他写成了作家,也走出了残疾的困境,为他的身体和灵魂找到了安放的地方。
史铁生是不幸的,但他也是幸运的。
当我在几年前得重病的时候,我没有遇到我的“地坛”,我每天想的不是“要不要死”的问题,而是“我怎样能不死”的问题。
因为没有“地坛”可去,我整天困在家里。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生病的事,所以不愿意跟朋友说。因为怕家人担心,所以装得很坚强。没有流过一滴眼泪,心里日益增长的对死的恐惧找不到出口,让我常常找借口对孩子发脾气,家里经常鸡飞狗跳……
前几天,写作营的“飞马小姐”发了一篇题为《你可以悲伤》的文章,让我深有感触。
她说:“你最亲近的人会劝你,你要高兴,你要快乐,你要好好生活,要朝前看。你要好好的调理自己的身体,你不要喝咖啡,你不要喝酒。所有的人都只是在劝你,给你各种建议,但是没有人一个人同理当时我的感受。”
真的是这样的,我把自己装得坚强了那么久,以至于不知道怎么悲伤了,也找不到可以悲伤的地方。我不止没有眼泪,也找不到拯救自己的路。曾经试过可以让人快乐,不再胡思乱想的各种方法:学画画、学跳舞、学瑜伽、旅游……曾经徘徊在佛陀和上帝的门前,希望得到神的指引,但是始终进不去那扇门。
看过报大人写过很多关于死亡的文章,我很认真地看过,可是仍然不能坦然面对恐惧。参加写作营,是希望自己能有所突破,可是每天觉得写不出来。我不知道是自己愚钝还是没有勇气剥开包裹着的茧。
所以我说史铁生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他找到了释放痛苦的出口,并且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那么,我的出口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