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就像我所在的上海,人亦常说,是全国人民的上海!
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令乡村失去了田野的气息,亦令城市和城市之间越来越同化,地球村,是很尴尬的一件事!
然而,一个城市的气息,不只在于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里,亦在城市角落某个小小的印记中。
此次赴京,和前一次匆匆奔波于各大景点不同,选择住进了胡同里的酒店,基本上以步行周边胡同加共享单车骑行为主,这样一次最市井的出行,亦因此对京城也有了一番别样的印象。
帝都近来正进入各大景区的的整体复修改造期。无论所住附近的大栅栏一带,还是什刹海和南锣鼓巷,甚至很多狭小的胡同里,无不正在大兴土木,各种维护改建中。所到之处,或曾经破败的砖墙已被翻新,青灰色的砖墙写露着新意,令人感觉莫名的无趣;或脚手架林立,被遮拦围挡了起来,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看着故而不“古”的古迹,总是颇为扫兴。
然而,就在信步穿梭于各条胡同里,居然惊喜地发现,常见老式剃头店隐没在胡同中,坚强地“生存”着。此类剃头店,多数门脸不大,店铺也就三十来个平方。门口几乎不加装饰,冷眼看毫不起眼,甚至不知是什么店。隔着还算明净的玻璃窗,只见剃头师傅都是年届五十来岁的中年大叔,面目安然,顾客年龄不一,多数上点岁数。剃头师傅手执老式的刮刀,在抹的都是胰子(这是北京人的说法吧,现在就是肥皂)的脸上细致地下刀挂着。刀过之处,露出青白色的皮肤,透着干净清爽。更有甚者,是刮的光头,锃光瓦亮!那一刀刀的专注,仿佛隔绝了世界……
此类剃头店,我们小时候,在上海亦很多,但近十年已几近消逝,鲜能再见。在北京居然还能与城市的的快节奏相安无事,不得不说是一种市井气息的延续。说来凑巧,今天正好在公众号看到一篇关于京城著名剃头匠“靖师傅”靖奎的文章,百岁人生阅尽风华,就在一把小小的剃刀之中……
一个城市的变迁,总要让飞速前行的年轮里拉下些什么,是岁月的烙印,是时光的余晖,令人在回味中咂摸出一点城市的味道,让那一丝气息久远地回荡……
忽然想起,曾经报纸上关于重庆“棒棒”的文字,一组山城的群像,栩栩如生!亦回忆起,如今在上海地铁站或街头巷尾依然常见的卖白兰花的阿婆们,竹篮蓝布上,铺排着一串串的白兰花里,飘扬着上海骨子里的温婉柔媚!一座城市的气息,就在这些微如浮尘的生命里……
365天百字文 #20170117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