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读《教师如何做课题》?
之前,我在简书里已经发过《教师为什么要发展专业》一文,其实我对那篇文章并不满意,其原因是我还没有从根本上找到并想明白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有时一个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时间的积淀”,所以我暂时放下这一问题的探究。但观点是坚定的:教师必须要走专业发展的道路。
那这条道路该如何走?这是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什么?我只是一个工作三年的“菜鸟”,自己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今天写的,不是我个人的经历,只是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认同的一些做法。一、“想让一名教师成为一名专业的老师,就是要带她走上科研的道路”,这句话忘记是谁说了,但是一直记得这句。二、魏智渊老师在他的讲座中提到:一名教师的学习力体现在三个方面:1.有问题时是否能迅速找出相关的资源(研究)2.对资源知识判断、分类、整合(审辩)3.利用学习成果,更新经验,并运用到实践中检验(做)。我记得不一定完全准确,大致是这个意思。魏老师也强调,这种研究能力、审辩能力是训练出来的。
有了对这两句话的思考,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道路的途径,我有了初步的想法,就是要迫切地训练自己地研究能力和审辩能力。那么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训练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审辩能力?由最近读的《陶行知教育论著选》的感悟,我认为必须在做中训练,在做中学。
于是我开始尝试写《关于学生早恋问题的思考》,写着写着,思路就断了。而且新的问题出现了:我应该用什么方法找到相关的资源,并判断整合出自己的思路?我之前写毕业论文也遇到过相同的问题,但我觉得在解决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在知网上搜到的相关文章如果不是名家所写,可能没有说服力,或者说我不会检索,不知该如何找到有权威有说服力的作者,不知该如何找到真正对我有用的文章。其次是,看了一些文章,我总会被一些文章的思路或看法影响思路的发散,思路被束缚,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所以经常又不敢去看很多篇文章。总结起来,就是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研究。
别说提升研究能力了,现在是根本不知道研究方法的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翻开了李冲锋老师写的《教师如何做课题》一书。读这本书理由很多,不赘述,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或许可以解决我上面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研究”。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个感受:以前我是不愿意翻开这本书的,觉得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书,但最近读了一些书,明白“要在做中学”“在做中提问,学习才能产生”“要带着问题读一本书”“每读一本书,都要先问问,这本书可以帮我解决什么问题”的道理,我现在非常迫切地需要这本书,当我打开这本书,我好像在“寻宝”一般,这给了我一种非常棒地阅读体验,是一种投入其中,乐此不疲,边读边兴奋的感觉。有了这样的感受,读书是一件增加多巴胺的事情。
二、读书收获
(一)原来我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问题”
1.课题的概念。以前我认为的课题是学校里每年要申请的那种为了评职称加分用的大型课题。但课题的概念其实是这样的:“课题是对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提炼、概括后形成的题目”,简单的说,课题就是问题的题目。“但课题和问题不同,课题包含着问题,但课题中的问题应该是具有专业性,是有价值的,应该是需要探讨的,是应该能够解决的。”
因此没有问题就没有课题,课题研究是问题解决的方式。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需要理解,课题的前提是问题,课题研究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学会了“如何做课题”,其实就是找到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3页)
2.新手从微型课题起步。“在微型课题研究中学习锻炼,积累经验,待研究经验丰富了,研究水平提高了,驾驭课题的能力增强了,可以向中型或大型课题挑战”。再次坚定了我不断训练研究能力的信心。
3.明确研究的目的。“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与困惑,这样的课题研究对自己才真正有用,真正有价值。而如果研究课题以评职称、拿奖励、赢荣誉,那研究很有可能没有多少用处,也根本不能持久。”(9页)
4.以教学研究为主。“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措施,因此,课题研究要以教学为主。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没有研究,教学是不会快速进步的。教学和研究合一,是教师课题研究的特点。”
5.以行动研究为主。“行动研究是研究的方法,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对行动进行研究。”这其实就是做与学与教的关系,在做中学,为做而学。
6.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它可以使教师形成问题意识,并从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7.选择问题是关键。教育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哪个问题需要研究?这就需要选择问题,确定问题。选择问题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和价值。选择问题后需要设计研究方案,主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13页)
8.再次强调问题意识。“选题的关键是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是教研科研的动机,是激发教研兴趣的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没有真问题,就没有真研究。没有有价值的真问题,就没有有价值的真研究。”如果为了研究而研究,还不如不研究。为了解决真问题而研究,才是真正的研究。
9.问题的三要素。这是最大的启发。“一个问题包括三个要素:给定、目标、差距。给定是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是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是问题的答案。差距是指条件和目标间的距离,也就是要解决的问题,必须经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所有问题,都要想明白这三个要素。(21页)
10.问题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包括疑问式的和陈述式的,比如教师如何发展专业?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要学会一个转化:把陈述式的问题改为更直观的疑问式
11.问题的来源。“问题聚焦在课堂、教学、学生上。比如:教材使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教育、教学反思、社会需求。”(25页)
(二)新手研究者需要做的训练
1.筛选问题
《塔木德》中有言:“好的问题常会引出还的答案。”选题,首先要判断问题的真假,然后再去寻找正确的 解决方法。
问题筛选必须要辨别问题与问题阈、真问题与假问题。
问题与问题阈的关系:问题阈是一个研究范围,其中有很多相关或不相关的问题。
怎么区分问题和问题阈呢?问题是有核的。问题的核是什么呢?就是问题所针对的、要解决的事物之间的矛盾。矛盾涉及两方之间的较量,涉及“给定”条件与追求“目标”之间的“差距”,而问题阈不存在这些。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简单地看问题它是否可以转化为问句地形式,看能否给予它简单地回答。如果可以转化为疑问句的形式,而且可以给予简单的回答(真正的回答要等研究之后才能给出),那么基本可以判断是一个问题。
2.问题链
问题与问题链
课题中的问题有主问题和子问题,子问题由主问题产生,并为主问题服务。子问题是一组有中心、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子问题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层递关系。
对于研究的问题,先判断是否是个真正的问题,然后再思考主问题和下面的子问题。我认为,当然子问题的设置不是固定的,也并不是说同一个题目,子问题的设置就必须是同样的思路,只要逻辑没有出现漏洞就可以。但同一个题目,不一样的子问题设置,就可以看出不同研究者的研究深度、研究广度、(资料搜寻和个人观点),也就体现出了研究能力。
3.准确表达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的准确表达:
(1)准确表达课题名称中的概念。题目中的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加以限定,从而保证固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研究目标。
(2)清楚表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自变量是手段,因变量是目的。
(3)根据研究问题的最主要的信息,由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中最主要的因素构成。
4.界定概念
怎样界定概念:
概念界定,首先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界定其实是一个不断缩小研究概念的内涵,不断缩小研究范围的过程。
概念的特指义是指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使用的该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对于概念的适用对象、使用范围做出清晰的说明。
注意,概念界定是个不断探索不断澄清的过程,有可能研究者开始时也没有弄明白核心概念,研究过程中发现研究范围太广、研究对象太多,然后才再次界定概念。
5.搜集文献
搜集文献要注意的:
(1)搜集大量的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尤其是最直接、最基础、最权威的资料。
问题:如何提高收集文献的能力,搜集到最权威的文献?
(2)对研究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把最主要、最基本的研究状态呈现出来。
问题:如何提高自己文献梳理能力,包括分类梳理、提炼概括和恰当的评价?
如果在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中,连直接相关的、最基本的两个文献都没有出现,就可以看出研究者的视野和水平是不够的,也就没有能力完成课题。
以上问题怎么解决?我现在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先搜集大量的资料,判读哪些是最有权威的、最基础的文献。看的多了、查的多了、判断的多了、自然就能在不确定中发现最具代表的作者和资料。因此,做课题,必须是自己之前已经长时间关注并有一定的了解研究了。这就是李冲锋老师写的“这就需要深厚的学术积累、独到的眼光和精确的辨识材料的能力”。(63页)
6.研究思路
通过什么方法,研究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目的。(76页)例子略
7.研究方法之行动研究法
研究方法有观察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行动研究法。在做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就是我最初想要学习做研究的原因。
“行动研究法是教师把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对行动的研究。
行动研究是美国学者勒温提出的,他还提出行动研究的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后来人们又提出一些不同的步骤,如确立课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分析与评价、总结评价的五步骤。“(139)
8.梳理研究材料
梳理资料包括资料整理、资料审核、资料统计和资料归类。
审核资料要注意资料的权威性。
资料归类首先需要进行分类,分类前先要确定好分类的标准。(142)
9.分析研究资料
分析研究资料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性分析常用的方法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什么是归纳、演绎、分析和综合?怎么运用这些方法分析研究资料?(149)
10.研究成果写作类型
(1)研究综述
(2)研究论文。需要自觉运用规范的科学方法、理性的学术思维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要有一定的理论性、里血腥,能够理性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揭示具有普适性的规律,同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3)教育案例。教育案例是记录教师教育转化学生的过程或教育事件处理过程的例子。教育案例不同于教学课例。教育案例侧重于记录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教学课例侧重于记录或描述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案例包括描述式教育案例和评析式教育案例。
(4)教学课例。教学课例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研讨或反思后所形成的具有研讨价值与启示意义的教学研究样例。注意,教学课例是对真实的课堂教学的研讨,而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实录或描述。
教学课例的价值在于以所分析评论的”课例“来揭示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一般性“道理”,即以例析理。
教学课例的常见类型有描述分析式课例和研讨改进式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