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我没有动笔,彻彻底底地放松,真真切切地感受一切;元宵一过,才算彻底进入工作状态了,跳出了看,看的更清楚。
虽然每年回家次数不多,但我都有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儿,有什么变化。
这些小小的变化,可以感受到中国经济社会导向和风俗的巨大变化。但是别忘了,人性的变化是很慢很慢的。所以你看到的很多形式的变化背后,本质还是一样的,心态也并未改变。
更多的,我看到是农村人的困境与迷茫。
1
这次,我发现很多小孩不怎么学习了,成绩一塌糊涂,他们到初中或高中应该就不会继续上学。郭德纲的儿子高二辍学说相声,郭德纲说:人可以不上学 ,但是不能不读书。
诚然,我们传统的分门别类、依据学历一级级灌输的知识金字塔轰塌了,变成了一个个知识碎片。从这个角度来说,上学不是必须的,不是非得一路往上爬。其实上学是栽下种子,终身学习才是种子发芽、长叶、结果的伴随着一生的旅程。但是,我们的教育体系是用一个坚硬的外壳和枯燥的內瓢在中国社会犁出一条深沟,沟两边的人从此命运截然不同,一边的人继续攀爬,一边的人从此和知识、书本、学问彻底绝缘。这就很可怕了,这些小孩连种子都没种下就跑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此就跟读书挥手道别了,他们和父辈越来越近,和世界越来越远。
我问原因?父母几乎大多说:“学不进去”;问怎么办?他们也想得开,“不会读就不读了呗”。
在我看来孩子学不进去这件事儿首先是氛围导致,然后是父母教育素质缺失,接着才是小孩的天赋和自律问题。孩子的教育远远还没到拼天赋的时候就迷茫得一塌糊涂了。
2
在我小时候,虽然条件差,但是大家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是排第一的。
很多人认为这跟教育条件有关,真的是这样吗?
拿我来说,小时候我有专门隔开的用于学习的房间,因为妈妈是老师,家里有一些学校的教具,跟学校老师熟悉。这些条件不起眼,但是在当时同辈人中算好的了,很大程度上树立了学习的氛围和自信。要知道,当时我看到很多家庭的小孩就在全家人一起看的电视前写作业,弟弟妹妹时而过来闹一闹。他们家的白炽灯甚至只有15瓦,我则要求必须要100瓦。
这是基本条件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说的就是不要连基本条件都没有。再往上,就不好说了。现在的条件好的不是一个等级,可并没有见得各位专心读书了。迷茫吗?
3
你不懂得对抗艰苦,还不懂得识别诱惑。
有亲戚问,孩子太迷恋手机怎么办?我问:你会让孩子随意去网吧打游戏吗?不会吧,那为什么对孩子玩手机游戏这么随意呢?你们家就是网吧啊!
父母的素质与认知缺失在这个日渐复杂的社会很容易迷失教育。
农村孩子闲得很,城里孩子累得不行。很多事情倒过来了,小时候,农村孩子常常听到一个词儿叫做“先苦后甜”,如今,这个词儿变成了城里孩子的专利。迷茫吗?
4
未来搞制造业恐怕是越来越难了,这不是简单导向鼓励就能解决的,投入大,周期长,人工贵,税负重,经营难,如果不是高端制造业,赚取的利润微薄,老板真不如炒楼。
中国未来,必然要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才能容纳更多就业。
——如果这个判断成立,现在的孩子,不读大学,等于断送未来。
在目前失控的中国经济构成中,我们暂时会发现,安心努力工作已经没有出路了。但是未来会怎样呢?虽然不确定,但只会更糟!你靠什么在经济寒冬中取暖呢?
对于离一线城市比较远的乡村来说,什么是他们的出路?读书吗?不过是换个城市打工,买不起房,老人空巢,孩子留守,好像没啥意思吧?一个程序员同事说得好,我们这种人在家乡根本找不到好工作,我们做的事情,在那里甚至都不存在。
不读书,能做的工种也非常有限。做手艺,做小生意。在我看来,未来的很多优秀的商业模式扩张可能把这最后一块蛋糕蚕食,因为信息越来越对称,大规模的商业即使深入山区也同样可发挥其更成熟的管理,更强大的资本,更低廉的成本,你拿什么跟人家争!农业更别说了,南方的非集约型农业在物价水平面前只能被碾压,不走小而美的特色型农业最多维持半饿不死。
5
催婚这个问题也很现实,对于很多人来说,除了年龄是公平的,其他毫无办法。年龄小的时候,抗拒催婚;大一点,自己也开始着急了,因为虽然年龄增大,资本并没有增长,能不着急吗?
家人骂你是废物你可以生气,社会骂你是废物你能奈何?
所以,全家人的打算是趁着父母还年轻,赶紧落地为安,最好把孩子也生了。
抢抢抢,越抢越迷茫,你说:事事不遂人啊!快速发展的中国,离心力很大。能量不够,跑的越远,甩的越远。
6
你也说“哎,没办法呀。”事实是:越优秀的人越努力,越一般的人越懒惰。懒于思考,懒于突破,随波逐流,更迷茫吧?
我觉得,至少还有两条路可走。
要么拥有和满足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对社会博弈后达成的不合理的共识不那么在意。比如:我无所谓攀比,心怀感恩,淡定自若,自有快乐之道。要么努力寻求突破,广泛学习,踏实实践,打出一片天。
有这么一句话:“你想自己变成什么样子,最后一定会变成那样。”
可是你知道自己想要变成什么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