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蕾
从2012年第一次进入报社实习至今,参与过各种形式的采访,从最贴近生活的社区线到略显专业的公安法院线再到后来的各种行业会议,从最简单的文字采访到稍微复杂的视频专访。留下惊天动地的文字作品并不多,但也算是切入到社会的大动脉上,深刻感受并记录这个时代的笑与泪、爱与痛。
一般来说,文字采访可以拿着采访提纲边看边问,还可以录音供后期整理,所以单纯的文字采访并不是太难。但视频采访囿于要出镜不能出错,所以前期的准备工作显得格外重要。以创业访谈为例,主要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大概有以下几点:
1.查阅背景资料,拟写采访提纲
如果说社会新闻靠的是“七分采,三分写”,那么创业访谈大部分靠的是前期的资料搜集和提纲撰写。
每次有采访任务时,我会根据采访名单将人物、公司、产品查得一清二楚(方法详见表1)。在“人肉搜索”过程中,对采访对象人生经历的了解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有一位在美国呆了8年的海归博士于2007年回国创业,结果第二年就遭遇了金融危机,艰难维系了数年终于在近一两年拿到了融资;而另一位从阿里辞职创业的中年人不到3年就拿到了数轮融资,公司业务还拓展到香港及海外。
从单个人来看,个人的勤奋努力及“不走寻常路”的选择让人倍受鼓舞;而从多个人来看,个人努力与整个时代潮流的分分合合造成的不同境遇让人唏嘘不已。如果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见识了不同的思想与人生,而做访谈进行的“阅人无数”更是看尽世间百象、嚼尽人世浮沉。杨澜就曾在《杨澜访谈录•十五年岁月流变》里谈到过,做访谈是一件很自私的事情,别人一生的经历和故事要浓缩在一两小时内讲给观众听。但无论对于主持人、记者而言,还是对于观众而言,他们往往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对整个产业的了解,主要是基于平时的积累。每天看看相关的产业新闻跟进业界动态,或翻阅相关的书籍进行宏观层面的把握,都有益于知识面的拓展。临阵磨枪未为不可,不过效果真的差很多,在现场听听其他媒体的问题瞬间就会产生难以望其项背之羞愧感。
我一般是边看资料边理解边思考问题,别人采过的点一般忽略不计,找新的点却是难上加难。一般采用“顺藤摸瓜”的方法,在之前的资料上进行延展。比如:别人写到做了什么事情,我觉得可以从“为什么”(意义层面)、“怎么做”(实践层面)进行具象提问。而类似于参会参展的感想、对产业形势的预判等,都是极具套路性的问题。当然,最关键的时候要使出一些“杀手锏问题”,不过精明的采访对象往往在回答此类问题时给模糊过去了。
2.专访现场的布置与前期沟通
专访现场最好是一间安静的会议室,座位需靠近一方墙壁,座位后布置一块精致的背景板可优化拍摄的效果。采访开始前,摄像人员需进行预录,检查角度是否合适、收音效果如何、灯光效果如何等等;等到采访对象入场,先就采访提纲及拍摄环节进行一些简单的沟通。不少采访对象也是第一次接受视频采访,有些有“镜头恐惧症”说话打顿啊,有些说话不看镜头啊,有些做小动作啊,有些软绵绵地倚在沙发上啊,各种小细节都需要提前沟通。
3.专访进行时
等到真正进行采访时,主持的工作已经完成80%了。这时,只要双方不出差错,整个采访就能顺畅地进行。我在会前常常很紧张,可真正到会期就会渐渐放松下来——因为一切该做的工作都做得八九不离十,会期主要靠临场发挥。像面临一场重要的考试,之前辛辛苦苦地完成复习,最后只要在考场上好好答题就OK了。
视频采访需具备的能力:
1.会前:搜集背景资料和拟写采访提纲。会不会搜资料、会不会提问题,这些软技能在这个时候凸显出来。学好英语很重要,因为有些资料是纯英文的,有些采访对象只会说英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所有的采访问题,这样真正摄像时才不会出现忘词、卡壳等情况。
2.会中:现场协调及沟通能力。会不会进行现场协调、会不会临场应变,这些在专访现场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主持人需具备一定的“镜头感”,如果把专访做成了太过随意的家常聊天抑或流于形式的三分钟问答,那就太不专业了。
3.会后:会后需要整理照片(供新闻配图、建立图库)、写专访稿并发布(网站及微信)、剪辑视频并上线、制作网络专题等。由于后期工作不具有“在场性”,可以逐步进行,也可以适当请求外援。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PS: 前前后后做过的视频人物专访大概有十几次,每次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小问题,权当总结,也希望路过的大神提建议及分享经验。